北宋时期《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著名词作家李之仪五幅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书法作品。
李之仪(1048~1117后)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 ,滨州无棣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着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李之仪为北宋文人,以词见长,自号为“姑溪居士”,为“苏门”文士之一。关于李之仪,以研究其诗词者居多,而其书法,相对来说去了解的人比较少。作为“苏门”中的一员,李之仪在书法上的造诣自然也不低,其书学理论以及书学思想,及至现在也有很深的影响力,比如在《跋储子椿藏书帖》中言及:“凡书,精神为上,结密次之,位置又次之……”,还有“直以神遇而不以力致”等等,对现在书法爱好者以及学习者仍有启发。
李之仪与苏轼交往频繁,二人有着长达二十余年的来往,对李之仪来说,苏轼可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书法上的学习,很多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众所周知,苏轼被贬了好几次,而李之仪也因为苏轼的缘故在元符年间被贬出京师,这最起码表明,二人确实交往过密,要贬一起贬。
苏轼作为“尚意”书法的领军人物,李之仪又是“苏门”中人,其书法自然也主打“尚意”,走的也是“二王”一路。李之仪的传世作品并不多,其传世作品,整体呈现自然平和之书风,笔墨多高古之趣,用笔温润,于宋人书法中,亦别具一格。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同时也是北宋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实践者,见证者,参与者;此外,李之仪作为北宋著名官员,一生历经七朝,且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交往甚密,无疑是对北宋书法的原始生态最具有发言权的书家之一。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主要书法作品有:《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汴堤帖》《太夫人帖》《别纸帖》《兰亭序跋》《神仙帖》无图,《命驾帖》无图等。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这首词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释文:《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李之仪为杨姝写的一首词,他们二人年龄的差距是相当大的,这也是后人对这首词的解读中最关心之事,考证颇多,尽管结论不一,我觉得定位于相差40岁左右是可信的。杨姝是官妓,不是私妓,文化水平很高。这诗也体现了他对杨姝的思念之情;最终,二人是完全置环境和体制束缚为无物,演绎了一曲白首红颜,“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爱情剧,书载,“端叔因遂蓄杨于家,已而生子。”
杨妹是官妓,不是自由身,如是自由身李之仪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纳个小妾实乃太正常的事了,但是,杨大小姐是没有自由身的,不然不会被判刑“仗刑”,惨遭棒打。郭祥举报了李之仪,朝廷当然要有个说法,而当政的还是那个同他有隙的蔡京,李之仪当然是除了悲催还是悲催了。
蔡京便将他的功名削去,又生生地将好姻缘拆散,其子“令随母”,好在宋朝不杀士人,不然连命怕都丢了。此事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并被记入国史《宋会要辑稿》之中。郭祥听说李之仪被整治得很惨时,兴高采烈,挥笔写下一首诗来表示自己的开心之情;“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棒疮。”落井下石的小人嘴脸,一览无遗。李之仪遭此一劫后,身心俱遭到沉重的打击,但不久,随着旧党得势,元祐党人平反,本以为永无出头之日的李之仪咸鱼翻身,也被授了个朝议大夫的闲职,然而,此时的他也无心再入朝为官,就居住在当地姑溪河畔。
四年后,悲催一生的李之仪便离世了,与其前妻胡淑修合葬一处。而年仅30岁的杨姝只能带着子女孤苦度过余生。
李之仪没有因受杨姝的牵连而后悔,其缱绻之情,令人动容。从这首《浣溪沙·为杨姝作》略知一二。玉室金堂不动尘。林梢绿遍已无春。清和佳思一番新。道骨仙风云外侣,烟鬟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黄昏。
一首传颂千古的《卜算子》背后,竟然有着如此令人唏嘘的故事,也着实让人扼腕叹息了。
黄仲金书《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
黄仲金书《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释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此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全词以长江水为贯串始终的抒情线索,以“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主干。分住江头江尾,是“不见君”的原因;“此恨何时已”,是“不见君”的结果;“君心似我心”“不负相思意”是虽有恨而无恨的交织。有恨的原因是“不见君”,无恨。的原因是“不相负”。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相隔千里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这样新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思、明净的语言、复沓的句法的结合,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汴堤帖》赏析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汴堤帖》又名《瞻近帖》,纸本,行书,10行97字。纵28.3cm,横3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之仪再拜启。自汴堤瞻近,遽复累年。一曾投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
鉴藏印记有“宋荦审定”、“淞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鉴赏”等。
《汴堤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此帖有晋人之法,又自有机杼。取法内敛,线条劲媚,中锋含蓄,神情慰藉,气韵畅达。中宫收缩,重心偏上,下部开阔疏朗,间架结构知其白、计其黑。
确实近乎完美地诠释了李之仪本人的书法审美观,“行笔持重,开拓位置”的要领和取法,和他“尚意”书写时的自然体现。李之仪的书法,字如其人,含蓄、质朴、低调,骨子里却蕴含着一股蓬勃的力量。李之仪追求的是一种纯朴自然的风情,与其书法一样,完全是一种另曲别调,是李之仪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此帖笔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著录于《书画鉴影》卷一一《名贤手简册》之一。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太夫人帖》赏析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太夫人帖》,用笔与上两帖不同,优柔含蓄,脱离颜体,有晋人风味。收录于文征明《停云馆帖》。释文:太夫人,尊嬬县君,尊侯万福,风乇晜中,令姪计每不别书,之仪书。
京师有所须无,各垂示,郑亲一暮托送与。
高氏和印。
《太夫人帖》楷行草并用,抬头“太夫人”三字用楷,示意尊敬,其余全文,或行或草,恣情放纵,随意挥洒。此帖年月尚不可考。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别纸帖》赏析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别纸帖》,纸本,行书,13行147字,纵31.2厘米,横42.1厘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之仪再启:伏读别纸,延予加重,深畏非据。顷自稍远,一向杜门,时到田亩间,与村老周旋外,块坐而已。
高谊素所景仰,裹粮而趋,固所欣愿,况近在数十里地邪。便当掇置,以图倾尽。不愚早晚可回,闻其妇家已有代期,何犹迁延也?丁君闻好事鄙语,出于展转应副,过烦奖予,皇恐皇恐。叔党定肯书否?果得之,足以借重也。
乍到,过从必未间,又端若将远别,得无应接稍劳否?
之仪再启。
书海纵横、翰墨林藏书章、宝仪图书画之章。
《别纸帖》为颜体行书,淡定舒展,自然苍茫,行笔自如,随意而挥,最大特点便了末笔竖勾的极力拉长却不挑勾。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兰亭序跋》赏析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兰亭序跋》李之仪书法墨迹还能在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找到《兰亭序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敬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时,寻得真迹,命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及冯承素等人钩摹数本。其中冯承素摹本,白麻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留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纸本上按鉴藏印百余方,题识观跋17则,其中便有宋李之仪跋。
跋文:朱光裔、李之仪观。元丰五年三月二十七日。李之仪书法墨迹中现存可见的,仅以上四纸帖跋。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神仙帖》赏析
(无图)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神仙帖》李之仪与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还有《神仙帖》,纸本墨迹未见于世,其书文载《姑溪居士文集》。
释文:书文:
鲁直五月已到南宜,传得诗阕,如神仙中语。而凄恻感人,一讽咏之,为之出涕。彼已与世龃龉,惟幸其不死,多作得好言语,使知好脍炙相资,其他非可念者。之仪。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命驾帖》赏析
(无图)
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李之仪《命驾帖》
释文:书文:之仪特蒙命驾相期,此特出于风义周旋,视古人一时美趣,为不难到。则剡溪访戴,不独前日之胜可纪也,钦企钦企。家山自是天下佳处,永嘉之后,人物典刑,多萃于此。曲直是非,虽未能一贯,要之陈迹班班可采,不妨投兹空旷,相与扶携指顾,笑语相接,亦不恶。特未果接武后尘,徒有愧羡。之仪再拜。
李之仪“为人端正,学问匪浅”,并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考中进士,但因北宋官场的“走马灯”政治,注定了李之仪作为党争牺牲品的悲剧一生。
“空惊绝韵天边落,不许韶颜梦里看”(李之仪《鹧鸪天》)。李之仪的书法墨迹已成绝本。见证历史文明的祖典,在这日新月异的现世里显得越发清淡,真个如“空惊绝韵”,无从天边落,只能故纸寻。
李氏主要生活在北宋后期,一生经历七朝,一方面,李之仪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交往密切,相互酬答,而且留下许多有关书法的记载论述;另一方面,从北宋书法遗存的横向比较结果来看,既有作品传世,又有书论遗存的书家,除了苏轼、黄庭坚、米芾,当首推李之仪。也正因为李之仪好溺书法,故而能与米芾志趣相投、时有交际,也才能为后人留下数量可观的书论,为我们具体了解北宋的书法生态多有助益。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屁,小编是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