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几乎可以说是彻底解决了汉朝与匈奴的百年边患。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汉武帝为何在战后没有继续启用功勋卓著的卫青?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和战略布局呢?
卫青的起点低微,身世坎坷,自幼作为私生子被生父冷落,后在平阳侯府中做仆人,因姐姐卫子夫入宫侍奉汉武帝而得到关注。正因汉武帝对卫青的欣赏,他得以逐步进入军事体系,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汉匈战争中屡建奇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寄予厚望的大将,却在最辉煌的漠北之战后,逐渐淡出了战场,这又是为什么?
探讨原因,不得不先了解卫青的最后几次亮相:元朔五年,卫青在高阙突破右贤王的防线,进一步削弱匈奴的实力。元光四年,他再次带兵在河南地击败匈奴主力,擒获数千敌兵,赢得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每次战功的获得,卫青的地位就更上一层楼。但在漠北之战结束后,卫青却如同隐藏在云端,很少再出现在汉朝的军事活动中。
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汉武帝并非真心忌惮卫家的势力。事实上,卫青在位时,汉武帝也曾对朝中大臣如李广、张骞、公孙敖等多有倚重。此外,他对卫青的信任和倚重更是从具体的职位封赏可以体现:从大将军到大司马,都是当时至高无上的职位。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如何会因为所谓的“忌惮”而篡断卫青呢?
实则,汉武帝对于卫青的战略安排更多是出于稳固国内政局和平衡军事势力的考虑。在漠北之战之后的十几年里,匈奴已经丧失了南下的主要力量,边患得以基本解决。此时汉武帝更着重于内部稳定和南方的战事。如南越之战与卫氏朝鲜之战,虽然非常重要,但风险较低。让卫青继续参与其中,无疑会冒较大的政治风险,尤其在战果不明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把卫青留在国内处理政务,也更符合汉武帝的全盘布局。卫青身居高位,成为朝堂上的威慑力量,使得朝中大臣和诸侯都需有所忌惮。而且,卫青作为一位已经“神化”的军事领袖,其不败神话也需要保存下来,这样能更好地稳定军心,对外树立大汉权威。
转念来看,汉武帝对卫青的安排其实也带上了他自身的智慧和战略毅力。卫青的军事生涯,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他的每次出征几乎都与汉朝的命运紧密相连。打破匈奴尖锐势力的扩张,并将其力量进一步压制到北方边缘,正是这种高风亮节的结晶。因此,汉武帝在漠北之战完胜之后对卫青的“雪藏”,更是一种对待英雄的保护和对江山社稷的长远考量。
尽管很多人认为汉武帝在巫蛊之乱中的表现加重了对卫家的忌惮,但实际上,那是汉武帝晚年复杂宫廷势力斗争的产物,与他早年对卫青的政策并无太多干系。真实情况是,汉武帝在维护北方边防稳固后,已经有能力将注意力转向其他战场,需要调动和依赖更多军事人才处理边关事务。而卫青的稳固地位,反而可以避免国内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和权臣专政。
综合来看,汉武帝对卫青的态度,无疑是复杂而充满深远考量的。卫青成为汉朝最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将领,而汉武帝的战略安排,使得他的神话得以持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如何在重大胜利之后保持继任者的平衡,是一个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亦是大汉帝国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