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任人玩弄的婢女,蜀汉百姓沦为战争机器,却被历史贴上了“富足”团结“的标签。

天涯霜雪寒啊 2025-09-22 23:30:24

历史是任人玩弄的婢女,蜀汉百姓沦为战争机器,却被历史贴上了“富足”团结“的标签。历史记载蜀汉94万人,供养着10万士兵,4万官僚,兵民战比达到15%,比同时期曹魏高出一倍。田租比曹魏高出6-7倍,徭役沉重,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诸葛亮治理国家能力强,体现在以100万人口对抗440万人口的曹魏,以一州半面积对抗拥有九州的曹魏,而非民生富足。

蜀汉不北伐,就会亡国吗?

确实,蜀汉如果不北伐,就失去了政权合法性。刘备集团是以汉朝宗室刘氏正统继承人自居的,如果偏安蜀地,不去“恢复汉室”,就失去了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如果不北伐,坐等曹魏稳定大局以后,也是等着被灭亡的结局,北伐是乘曹魏根基不稳,冒险一击。

然而,所谓蜀汉亡国的焦虑,到底是刘备集团,还是蜀汉底层百姓?

显然是刘备集团,如果亡国,整个集团就会覆没。蜀汉百姓被刘备集团绑架上战争列车后,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状态,所有的耕种、织锦、运粮、北伐全部为战争服务,底层百姓失去了正常生活的权利。刘璋时代蜀地属于低配版文景之治,没有宏图霸业,但也没把百姓当作耗材用。

263年,司马昭灭蜀后,下令免租5年,缩减兵力,回家乡务农。将蜀汉军队三万人迁到中原当农民,脱离军籍,等于享受到战争结束的红利。

为什么司马昭不屠蜀国?

因为魏国也缺人口,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战争,导致人口减少将近一半,魏国需要蜀人耕地、交租、当兵,如果杀光,反而不划算。

现代人扼腕叹息的蜀汉“亡国之恨”,只是刘备集团失去了权力,对于蜀地平民,是解脱,再也不用去蜀道扛米。谁坐龙椅都是坐,不去背粮才是正解。

三国演义是历史事实吗?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事实,只是一部“演义”性质的小说,是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基础上,由罗贯中整理而成。它把道德评判强加给了历史,是一个艺术加工过的演义。

三国演义为了戏剧冲突和道德教化,把历史人物脸谱化。比如关羽被演义成忠义化身,刘备被演义成道德完人,诸葛亮被写成半人半仙的领导人,曹操被写成白脸奸雄。这种标签化符合传统“好人”“坏人”判别。

三国演义120回有80回写蜀汉,给予蜀汉以主角叙事,但其实蜀汉在三国中面积、人口中最少,实力最弱,却被冠以正统、正义、智慧化身。刘备集团被冠以汉室宗亲、给予合法性。刘备集团内部都是情同手足,占据道德制高点。这样的叙事,把一个最没可能统一全国的蜀汉,写成了三国主角。历经几百年流传,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深深影响着后世。关羽被清朝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教化百姓忠义。乾隆六次在武侯祠题诗,教化士人“鞠躬尽瘁”。宋元话本、元明杂剧进一步演绎关羽等人,使之远远超越了历史上真实的蜀汉武将。

回眸蜀汉,我们能看到什么?

诸葛亮的确治理国家能力强,“田畴辟,仓廪实”是事实,但也记载了“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实产出还是去为战争服务,而非改善民生。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是《三国志-后主传》是裴注引自《诸葛亮传》原文公文。全国94万人口,军队10万,官僚4万,脱产率大于15%,远超正常农业社会5%脱产率。冰冷数字的背后,是蜀汉百姓悲惨的生活。

诸葛亮成功之处,是以最小的地盘、最少的人口,扛起了看似不可能的以小打大的战争,但这和百姓民生成反比关系,诸葛亮的高效率的背后,是对于蜀汉平民的极度抽血。

不北伐就会灭亡,其实是刘备集团的生存焦虑,而非蜀汉平民的选择。但历史不会给予那个时代平民任何话语权,后世也不可能 认当时蜀汉平民为祖先,他们只是战争耗材,历史的蝼蚁,沉默地躺在历史的冰冷数字中。

0 阅读:41
天涯霜雪寒啊

天涯霜雪寒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