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着北京黄金地段,总投资35亿,如今每年光维护费就要8000万

悠然话史 2025-09-23 00:30:16

鸟巢“账本”曝光:占着北京黄金地段,总投资35亿,如今每年光维护费就要8000万,当年不少外媒预言它将“注定荒废”,十七年过去了,鸟巢究竟是赔是赚?   2025 年,北京鸟巢的 “冬奥遗产展” 展厅内,来自法国的游客安娜正举着手机,对着复刻的冬奥主火炬台拍照。 她身后,一群中国家庭围着 “冰墩墩鸟巢限定款” 玩偶驻足,展厅入口的鸟巢主题咖啡店前,排队购买 “雪花拿铁” 的队伍绕了半圈。 这个曾因每年 8000 万维护费举步维艰的钢铁巨构,如今成了年均吸引 300 万游客的国际打卡地,连安娜都忍不住感叹:“我以为鸟巢只是个体育馆,没想到能玩一整天!”   2010 年冬,鸟巢运营团队的会议室里,灯光亮到深夜。桌上摊着厚厚的财务报表,“年维护费 8000 万”“贷款利息 1.5 亿”“游客量同比下降 30%” 的红色标注格外刺眼。 “普通游客嫌 50 元门票贵,商业演出又填不满八万个座位,再这样下去,咱们就得靠政府补贴过日子了!” 运营总监老张的声音带着焦虑,手里的笔在报表上戳出深深的印记。 彼时的鸟巢,像极了全球多数奥运场馆的缩影 —— 奥运期间的辉煌过后,只剩冷清的看台和沉重的运营负担。   转机出现在 2012 年的一次头脑风暴会上。年轻策划小李提出:“咱们别把它当体育馆,把它当成‘城市超级 IP’行不行?” 这个想法让团队眼前一亮。 他们先是针对家庭游客,推出 “鸟巢科学营”: 在体育场内设置力学体验区,让孩子通过搭建迷你钢结构理解鸟巢的建筑原理;又联合周边景区推出 “奥运遗产一日游”,把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串联起来,门票销量当年就增长了 40%。 老张后来回忆:“那时候我们每天都去现场蹲点,看游客喜欢在哪停留,慢慢调整业态,光方案就改了十几版。”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成了鸟巢转型的 “关键一跃”。 为实现 “夏奥场馆变冬奥场馆”,改造团队面临巨大挑战:要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搭建可承重的冰面系统,还要满足开闭幕式的复杂舞台需求。 “最难的是冰面温度控制,既要保证运动员滑行顺畅,又不能让钢结构因温差受损。” 工程师老王带领团队反复测试,最终采用 “分层温控技术”,把冰面温度稳定在 - 8℃,钢结构温度保持在 15℃以上。 这次改造仅花费几亿,却让鸟巢成为全球首个 “夏奥 + 冬奥” 双开闭幕式场馆,国际奥委会评价其 “用低成本实现了高价值,是奥运场馆可持续运营的典范”。   改造后的鸟巢,商业价值进一步释放。2024 年,文创团队推出的 “鸟巢冬奥限定咖啡” 成了爆款 —— 咖啡杯套做成鸟巢钢结构造型,拉花是迷你冬奥火炬,每天能卖出 2000 多杯。 同年,鸟巢举办了 39 场大型演出,单场租金超 500 万,“鸟巢星光演出季” 包揽了北京 60% 的演唱会票房,连带周边酒店入住率上涨 40%。 就连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这样的小众赛事,也在这里扎根多年,累计吸引 36 万人次观赛,赛事周边的马术主题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 2000 万。   2025 年,鸟巢发布的运营报告显示:累计收入达 71.6 亿元,不仅覆盖了 34 亿建设成本和 20 亿贷款本息,还实现连续八年自主盈利。 但鸟巢的价值远不止数字 ——APEC 会议、中非论坛等高端国际会议在这里举办,让它成为北京国际交往的窗口;每年三十多场公益活动,从 “残障人士专场观赛” 到 “青少年体育夏令营”,服务超百万人,让它成为市民的 “城市客厅”。   如今,站在鸟巢的看台上,既能看到游客打卡冬奥火炬台的笑脸,也能看到工人在维护钢结构的身影,还能听到远处演唱会的彩排声。 老张偶尔会带着新员工来这里,指着巨大的钢桁架说:“当年我们怕它成‘奥运包袱’,现在才明白,只要打破‘功能固着’,把它当成活的‘城市资产’去运营,就能让辉煌一直延续。” 就像鸟巢主题咖啡的 slogan 写的:“17 年,从一场盛事到一种生活。” 有些价值,从来不是眼前的盈利能衡量的 。 鸟巢用 17 年证明,中国不仅能办好奥运,更能让奥运遗产,成为持续增值的城市名片。 主要信源:(中国质量万里行——当年投资三十亿建造的鸟巢,是亏了还是赚了?)

0 阅读:1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