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觑!校园霸凌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夏天的避雷针 2024-05-16 17:24:31

我不要你道歉,我要你跟我一样痛苦。

01

受害者:

湖南吉首,12岁的女孩“小怡”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每天打针、吃药,而她的同学在学校里如往常一样上课、打闹、欢笑。

一个多月前,她遭受“校园霸凌”,被羞辱、殴打,勒索,也因此在班级里被孤立、失去朋友。

在病房里,她会控制不住哭泣、发呆。看到戴眼镜的人,身体会有应激反应,只因曾经的霸凌者中有人戴眼镜。

这样的身心状态,让她没有办法正常地回到学校。

霸凌者:

四川成都未成年犯管教所里(以下统称未管所),“小周”正规规矩矩地坐着接受教育。

此前,他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飞扬跋扈、暴戾成性。凡是看到不顺眼的同学,轻则嘲讽、羞辱,重则把对方打到服服帖帖、跪地求饶,才肯罢休。

直到参与了对一名女同学长达4个多小时的凌辱、猥亵后,他终于被判入狱(未管所)。

02

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大约2.46亿学生,因遭受霸凌、欺辱而痛苦着。

其中有32.5%的学生遭受过校园霸凌,这其中,30%的孩子选择了沉默。

在遇到他人遭受霸凌时,有59%的学生,并未挺身而出上前阻止。

在我国,一份从2018年—2021年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对约1.3万名学生的调查中,有19.9%的学生会被卷入校园霸凌事件,其中霸凌者受害者占16.2%,霸凌者占0.9%。

而既是霸凌者又是受害者的学生占2.8%。

成都未管所四管区副监区长潘雷,工作中长期接触未成年犯,很多都是校园霸凌的欺凌者。

令他意外的是,少数被欺凌者最终也因为盗窃等非暴力犯罪服刑,人生被彻底改变。

他说:霸凌事件中,没有人是赢家。

是的,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不但遭受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更是在小小的年纪就体验到了人性的卑劣的一面,对他们的性格、认知、观念、未来,造成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是完全足以改变他们人生轨迹、人生态度的伤害。

而霸凌者,在实施霸凌行为时,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同时往往存在家庭教育缺失,认知缺失,暴力倾向等问题。

即使进入未管所也只能进行教导和指引,无法进行严厉的惩戒,并且在充满问题少年的环境之中,又能得到多少改善呢。

此外,加上知识文化上的缺失,谋生手段的匮乏,他们的将来,也注定是灰暗的。

03

为什么会成为霸凌者

“你为什么要欺辱、霸凌别人”,每当遇到因霸凌而来的未成年犯时,潘雷都会提出相同的问题。

而霸凌者“小周”的答复,让潘雷印象深刻。

“每当跟人打架的时候,我就非常兴奋,好像脑子充血一样,整个人都十分亢奋,感觉不到拳头和身体传来的疼痛”。

同样的,“小周”也不会感觉到被打者的恐惧和痛苦。直到打得对方遍体鳞伤,向他跪地求饶的那一刻,他才会因内心深处涌出的满足感而停手,“他被我打服了”。

这或许是许多霸凌者典型的心理状态: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潘雷说:好像很多霸凌者在实施霸凌行为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或想法,他们有时只是为了享受欺辱别人的那个过程。

他们放肆地释放着内心中的人性的恶,释放着所谓的成为强大者的欲望,尤其是在有旁观者的情况下,他们非但不会收敛,反而更加凶狠,让受害者在身体上遭受痛苦,在心理上承受屈辱的负担。

受害者身心的摧残,旁观者恐惧的眼神或者起哄的喝彩,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荣耀和敬畏,能够让他们获得无与伦比成就感和满足感。

年少无知的他们,三观不全的少年,有时候单纯的可怕,莽撞的可怕。

他们却认为自己是无所畏惧的。

04

转变

在未管所的另一个管区,有一个因故意伤害罪正在服刑的“小罗”。

他从一名受害者,一点点转变成了霸凌者,最后变成了未成年罪犯。

上小学的时候,他经常被高年级的同学堵在校外索要零花钱,如果拿不出来就会遭到一顿暴揍。

最严重一次,他的衣服都被撕坏,并且被扔到了垃圾堆。

后来他通过同学哥哥的介绍,找了一帮我们称之为“社会人”的大哥帮他报仇,其实就是一群辍学后四处混迹的青少年。

报仇的那一刻,小罗不敢动手,只在旁边远远地看着。

而看着曾经欺负自己的霸凌者,在学校里横行霸道的“强者”,面对“大哥”们畏惧的样子,小罗心中产生了异样的满足和兴奋。

而后便经常跟这帮“大哥”混在一起,看得多了,慢慢地适应了,不再害怕了。那些曾经欺负自己的高年级学生,也再也没人敢欺负他了。

这让他觉得,暴力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可以让人感觉到害怕。

最关键的是,打人、暴力,仿佛也没什么可怕的后果,无非就是叫家长,写检查而已。

于是他便更加频繁地跟那些小混混接触,经常请他们吃饭、上网、打游戏,开始跟着他们打架。

打架多了,自己的心态也变了。

在学校如果有人背后说他坏话,或者他认为看谁不顺眼,他就直接付诸暴力。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霸凌者,变成了一个欺负弱小的恶霸。

直到2021年11月的一个晚上,小罗和同伴回家路上遇到了一群曾经和他们产生过矛盾、有过节的人。

他们冲上去就开始殴打对方,对方也是混迹社会的,于是就开始反抗和反击。

他们越反抗,小罗和同伴们就打得越凶,下手越重。而被暴力快感冲昏头脑的小罗,竟然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刀子,捅向其中一人。

随着咚的一声,小罗面前的人倒下了,大家现场也瞬间安静了下来。小罗也被吓住了,仓皇逃跑。

成为霸凌者之后积累的那些强者的胆量,肆意打人的胆量,一刹那之间全都消失了。

如今在未管所里的小罗,又变回了原来的那个封闭、懦弱、胆小的他。

05

受害者

王磊是文章开始提到那个因遭遇霸凌,而住院治疗的女孩“小怡”的父亲。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竟然长期遭受霸凌者的欺辱,直到在派出所陪小怡做完笔录,得知发生在女儿身上的遭遇之后,他都一直没勇气点开手机里收到的那条女儿被欺辱的视频。

他说:在等待视频接收完毕的那短暂的时间了,他感觉无比漫长,内心也异常矛盾,手忍不住地在颤抖,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自己都能听到。

视频中,小怡穿着校服,在校园一个幽僻的角落里,被霸凌者逼迫下跪,数名霸凌者轮番在扇小怡的耳光。霸凌者还把小怡的头发别在耳后,要比赛谁扇的快,谁扇的响,谁连续扇的多。

而对小怡的霸凌,只是因为霸凌者听到传言,说小怡在背后说她坏话。但小怡坚定地说:我没讲过她的坏话。

霸凌者欺负他人的理由,或许根本不存在,也或许就是霸凌者凭空捏造的,小周、小罗这两位霸凌者不也是如此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06

受害者不相信学校和老师能制止霸凌者的行为

其实,在小怡被持续欺辱的近一个多月时间里,王磊并不是没有觉察。

自从寒假结束,新学期开学后,小怡就变得沉默了很多,回到家总是自己躲在房间里。

他没有想太多,以为只是女儿长大了,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产生了变化,开始有心事了。

王磊还发现女儿身上偶尔会有一些小的伤痕,但女儿从来不说怎么受伤的。他也就没在意,以为只是不小心碰到、擦到。

有次引起王磊注意的是,一次女儿放学回家,嘴角带着血,他询问了理由,女儿说是放学时,一个同学着急出门,不小心撞到的。

可王磊感觉不太对,于是想要去学校赵老师弄清状况,没想到却遭到了女儿的阻止。

小怡选择了沉默、隐忍、不反抗,她以为霸凌者很快就会换人欺负,她以为即使告诉家长和老师,霸凌者最多也只是批评教育一下、写个检查。

而自己反而会因此遭到加倍的报复。

她的沉默,招来了更多的无理的要求和胁迫。

霸凌者开始要求她每天5块钱的“早饭钱”,要求小怡为她们提供香烟,拿不出来就会被殴打。

王磊一直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会成为受害者?他所知道的只是女儿比较内向、腼腆,胆子比较小。

后来女儿告诉他,因为之前自己脸上出过一些红疹子,留下了小疤痕,再加上皮肤比较黑,班上的同学从那时开始叫她“黑妹”。

也因此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孤立,大家认为她是另类的,因此跟她相处的同学也会被认为另类。她在班里一个要好的朋友都没有了。

王磊这才意识到:女儿的柔弱和同学眼中的另类,符合霸凌者们眼中猎物的标准。

07

在另一个霸凌受害者的故事里,同样是因为自己的“不同”,让他成了集体中的“另类”。

他是一名男生,因为声音细,性格也内向,更不擅长体育运动,于是就有同学给他取了个“娘炮”这样充满恶意的绰号。

开始时,同学们只是言语上的嘲笑,而他并没有严厉地制止和反抗,于是渐渐演变成了行为和身体上的欺凌,有的同学甚至扒掉他的裤子检查他是男是女。

一名专门从事青少年疏导的心理专家,曾多次听到被霸凌的孩子,说起过被霸凌的故事。

在她的结论中:霸凌的实质,是一种权力的争夺。你跟我们不一样,你是另类,那我们就要远离你,就要去欺负你。

未成年时期被霸凌的经历,会让受害者整个人生都蒙上阴影。

甚至一些成年人在回忆里,那段充满昏暗、屈辱的经历,那种得不到支持和帮助的心情,那种被别人视为“另类”“怪胎”的屈辱,会让他们在很多时候非常敏感和不安。

而那些霸凌者,大多数也会走向另一种极端--犯罪。

多数霸凌者存在家庭教育缺失,与父母关系紧张等家庭问题。许多霸凌者的父母,都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打骂、金钱控制等等管控手段,只会造成跟孩子矛盾的加深。

彻夜不归,离家出走,断绝往来,父母们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还有一些未成年霸凌者,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留守和寄宿学生比例相对较高,成长过程中缺乏辨别是非、对错的教育和引导。

特别容易形成小团体,进而仗着人多势众,胁迫或用暴力解决很多问题。

08

学校和老师

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和缺陷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更关注升学率和成绩好的学生,疏于对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法规、关系处理方面的教导。

另一方面,在面对大多数问题学生,甚至是霸凌者时,缺乏必要的管理、惩戒权力和措施。仅能靠校规校纪,请家长、写检讨这些手段,也着实很难起到遏制的效果。

而学校和老师的批评,霸凌者会怀恨在心,这些恨意,往往会迁就到受害者身上,进而让受害者遭到加倍的报复和伤害。

曾听一位老教师说起过这样一段话:

他教育生涯中,接触过很多所谓的坏孩子,起初的时候,他还敢严厉地批评和责骂,叫家长来帮助改正孩子的恶劣行为。

但现在他改变了方法,当他知道某个学生遭到欺负和霸凌时,他更多的是私下找到受害学生的家长,告诉家长孩子的遭遇,让家长从中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至于家长怎么做,他却也不敢建议,不能建议。

他说:教育环境改变了,社会上风气改变了,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维护和纵容,让他不敢对坏孩子进行任何的责骂、惩罚。

他被举报过,被诋毁过,他怕了,他只想安安稳稳地混到退休。

“坏孩子的坏,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成长过程中得不到“正常”父母的拨乱反正。

他们的父母都管不了的事情,我只是一个能教他三年的老师,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质约束权力老师,我又能做什么呢?”

一个班里还有那么多学生,我不可能为了“改造”坏孩子,而“忽视”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坏学生和好学生之间,我一定选择好学生。

09

对霸凌者的制裁,是对受害者心理阴影的最好的治疗方法

如今霸凌受害者小怡,依然在医院接受治疗。

但她还是会时不时地想起那段可怕的回忆,依然对学校感觉到恐惧。

这几天,她看到手机上同学们外出研学的照片和视频,而曾经几个霸凌者的身影也在其中。

这怎能不令她困惑和愤恨:凭什么坏蛋可以依然过得很好,而自己却要遭受这些折磨呢?

小怡的爸爸王磊,也一定充满不解、怨恨和自责,他恨不得把所有的霸凌者全部丢进监狱和未管所。

是呀,有监狱和未管所,为什么不能把所有霸凌者都扔进去呢?

哪怕他们将来并不能变好,至少能起到惩罚、震慑效果吧,能减少其他未成年人被霸凌的发生吧。

即使将来他们从监狱或者未管所出来,大概率还是会犯罪,抑或者是缺乏知识生存艰难,但我们为什么要为他们的将来考虑呢?

他们自己都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我们为什么要操心,那不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吗?

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受害者的将来,对霸凌者的惩罚和制裁,是公平的体现,是对受害者最好的安慰,是减少受害者心理创伤,降低心理阴影最好的治疗方法。

受害者,需要的绝不是空洞、简单的一句道歉。

他们更希望霸凌者遭受更加强烈的痛苦。

“我不要你道歉,我要你跟我一样痛苦!”这一定是受害者最大的心声。

10

阻止霸凌

霸凌屡见不鲜,从90年代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在某些地区,即使有法律的制约,霸凌现象依然存在。

霸凌似乎是无法完全消除的。

笔者有许多的思考和想法,但说出来似乎也不能改变什么。

唯独有一点,我觉得值得很多人思考:为什么很多霸凌行为的受害者,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宁愿忍受着、痛苦着、煎熬着,也不愿把遭遇告诉自己的亲生父母?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夏天的避雷针”,欢迎大家搜索订阅~

部分素材来自于新京报公众号!
1 阅读:18
夏天的避雷针

夏天的避雷针

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