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蜀兽面纹铜罍 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青铜器,从造型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古蜀独有的,一类是与中原系统一致的。
与中原系统一致的这一类三星堆青铜器,主要是罍和尊,其他的基本不见。也就是说,三星堆人在中原青铜器系统中只选择了罍和尊。
但即使是器型一样,三星堆人的用法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中原系罍和尊多用来装酒,但三星堆人用罍和尊来装海贝、玉石器残片等等。

来看这件三星堆铜罍,高54厘米、囗径26.5厘米、足径26厘米,直囗折沿,粗颈折肩,深腹直下、底部呈孤形内收,圈足很高、下略宽。
器形高大,纹饰也很惹眼,尤其是肩部的扁平立鸟和硕大羊头十分吸引眼球。

颈部饰三圈凸弦纹。肩部等距离立着四只扁鸟,将肩部纹饰四等分。每部分饰云雷纹组成的象鼻龙纹,凸起的乳钉为龙眼。

鸟饰扁扁平平的,实质为一种夸张的扉棱。扁鸟目测高十厘米左右,大眼圆凸,尖喙紧闭,长颈直昂,尾羽上翘,身上饰鳞纹和卷云纹。
对应着四只扁鸟,腹部及圈足起四道齐整的扉棱。扉棱分出的四个部分纹饰一致。

腹部纹饰可分为两层:上层每部分中点位置、紧靠折肩外缘,各铸有一个圆雕羊首。四个羊首和四只扁鸟,等分相间。
羊首的尺寸非常大,目测有15厘米高,臣眼凸睛,卷鼻大口,额上有菱纹,脸上亦满饰花纹。
近几字形大角占了羊首的一半,前端饰螺旋纹,中部饰鳞纹,尾部尖翘挺出。这其实是隐去了头部的蛇纹。

羊首两侧各有两个圆饼状凸起的涡纹。涡纹中心的圆圈如乳头进一步凸起。涡纹之间饰“中间扁圆、上下竖条”的几何纹。

之下为大兽面纹,大眼圆凸,鼻梁长直,大角两端内弯,阔口咧开露齿,腿爪伸在两侧。底纹为勾连云纹。

圈足上端饰一周凸弦纹,另有四个长方形镂孔与扉棱相对。
圈足主体亦以勾连云纹铺地,饰兽面纹。不过这里的兽面跟腹部的比,要小得多、窄得多,角变为了瘦长尖角,嘴变为了呲咧外翘。

整器的四个面,从上到下有圆雕兽首、浮雕大兽面、浮雕小兽面。三个兽面位于一条直线,六只圆眼齐刷刷瞪着你,十分有震撼力。
不过,十分不“三星堆”,从造型到纹饰都很“中原系”,更准确地说很“中原系南方青铜器”。
中原系青铜器中有很大一支,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件铜罍的圈足相当高,占了器物的四分之一还多。这在中原系北方铜罍中是很少见的,颇具南方特色。

左:商代晚期鱼纹铜罍 湖南出土
让我们对比一下三星堆的这件铜罍和湖南出土的一件同为商代晚期的铜罍。两者的造型纹饰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在细节处理上有差别。
有研究者推测三星堆出土的“中原系青铜器”,并不是三星堆人仿制的,根本就是三星堆人从长江中下游“购买”的。
我个人比较赞同这一看法。作为极富创造力、脑洞极大的三星堆人,我猜想即使是仿制中原青铜器,也会融合一些三星堆特色的,但在这件铜罍身上完全看不到。
当然,这种看法目前还缺乏更坚实的证据,仅供参考。

这件文物时间是商代后期,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藏于三星堆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