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4-04 04:29:38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接蒙古国,西与乌兰察布交界,南邻河北省,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其下辖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镶黄旗、正镶白旗、太仆寺旗、正蓝旗、多伦县和乌拉盖管理区。这些地区不仅拥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下将详细介绍锡林郭勒盟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及历史信息。

锡林郭勒盟的古称与历史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锡林”意为“丘陵”,“郭勒”(即“高勒”)意为“河”,合意为“丘陵之河”。其命名源于蒙古传统对地理环境的描述方式,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地形特征。

锡林郭勒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游猎和养畜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期,锡林郭勒盟系澹褴和东胡所居。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居内蒙古高原,锡林郭勒盟成为其重要活动区域。秦时期,南部属上谷郡北境,西南部为渔阳郡北境。汉朝至唐朝时期,这里或为各朝管辖,或为匈奴、突厥、鲜卑统治。

辽代,锡林郭勒盟为契丹上京临潢府辖区。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人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建起了元代第一个都城上都城(今正蓝旗境内),元始祖忽必烈在此即位。元上都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元朝灭亡后,锡林郭勒草原为蒙古大汗直属的察哈尔部驻牧地。

明朝永乐年间,锡林郭勒盟改称开平前屯卫。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察哈尔都统,划分八旗察哈尔四牧群,锡林郭勒盟正式成立,盟址迁至贝子庙。民国时期,行政区划频繁调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察哈尔盟与锡林郭勒盟合并,1958年撤销察哈尔盟,改称锡林郭勒盟,辖9旗2县。

下辖县区的古称与历史

锡林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县级市,锡盟驻地。其古称“贝子庙”,1953年改称锡林浩特,蒙语中意为“丘陵上的城市”。

锡林浩特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是拓跋鲜卑的游牧地,元朝时属上都路,清初为蒙古阿巴哈纳尔部腹地。康熙初年册封其首领为多罗贝勒,驻地称贝子庙。1949年分属锡林郭勒盟中、西两部联合旗,1952年统属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3年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乡),1956年直属锡林郭勒盟,1959年升格为旗(县),1963年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1979年改为改阿巴嘎纳尔旗,1983年改设锡林浩特县级市。

锡林浩特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此外,白音锡勒牧场、白银库伦、锡林九曲、蒙元文化博物馆等也是锡林浩特市的重要旅游景点。

二连浩特市

二连浩特市,下辖1个苏木,位于锡盟西部,与蒙古国相邻。其古称“额仁”,意为“斑斓”,引申义为“幻景”。因市区东北有额仁达布森淖尔(又名“额仁淖尔盐池”)而得名。

二连浩特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是林胡之地,后为匈奴所居。金朝时为汪古部落地,蒙元时期在此设玉龙栈,是上都通向哈拉和林的要道。嘉庆年间改作“伊林”驿站,清末始称“二连”、“滂北”,后称“额仁”。1953年正式更名为二连,1956年设镇,1957年升格为县,1966年成为县级市,1969年划入乌兰察布盟,1980年划回锡林郭勒盟,1992年列为13个沿边开放城市之一。

二连浩特市是中国通往蒙古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及国际性常年开放的边境陆路口岸。其主要景点有呼和淖尔、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二连国门等。

阿巴嘎旗

阿巴嘎旗,下辖3个镇、4个苏木,位于锡林郭勒盟中北部。其古称“阿巴嘎”,系蒙古语部落名,意为“叔叔”。

阿巴嘎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勒古台十八世孙塔尔尼库率其部从杭盖山北、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徙牧于此。因成吉思汗诸弟及其后裔对蒙古大汗为首的黄金家族有着叔父辈分,故于北元时期他们的所属部落被统称为“阿巴嘎”。清朝统一漠南蒙古后,在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设旗的建制成为右翼苏尼特旗。

阿巴嘎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内蒙古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呼尔查干淖尔坐落于此。其主要景点有成吉思宝格都山、杨都庙等。特产和民俗方面有阿巴嘎黑马、乌冉克羊等。

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左旗,下辖3个镇、4个苏木,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其古称“苏尼特”,系蒙古族古代部落名,后为远宗氏十七世孙所部名。

苏尼特左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鲜卑、柔然和突厥的辖制。明朝时为蒙古察哈尔部统辖,清初苏尼特部从喀尔喀迁居漠南,因居苏尼特部落东侧,得名苏尼特左翼旗,1946年称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左旗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主要景点有阿尔善宝力格巨石林、乌蓝善都牧场、恩格尔河湿地、查干敖包庙等。

苏尼特右旗

苏尼特右旗,下辖3个镇、4个苏木,位于锡林郭勒盟最西端。其古称同样为“苏尼特”,因居苏尼特部落西侧而得名。

苏尼特右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2年设苏尼特右翼旗,民国时期改为苏尼特右旗,1957年二连浩特从境内析出直属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因地处苏尼特部之西而得名,其历史与苏尼特左旗紧密相连。

苏尼特右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其主要景点有赛汉塔拉镇等。

多伦县

多伦县,下辖3个镇、2个乡,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南端。其古称“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泊,因曾有七水泊而得名。

多伦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帝曾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多伦会盟”,是清朝时蒙古地区的军事重镇、“藏佛教之都”。1710年设立“兴化镇”,雍正年间设多伦诺尔厅。

多伦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其主要景点有多伦湖、山西会馆、砧子山古墓群、汇宗寺等。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锡林郭勒盟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是锡林郭勒盟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方面,锡林郭勒盟通过多种方式保护和弘扬本地的历史文化。例如,加强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同时,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传承和展示蒙古族的传统体育、艺术和文化。在教育领域,将本地的历史文化纳入教材体系之中,培养青少年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发展方面,锡林郭勒盟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游客可以参观古老的岩画、寺庙等历史遗迹,体验传统的游牧生活和文化习俗。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此外,锡林郭勒盟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商品,让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