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4-02 03:08:06

巴彦淖尔市及下辖县区有着丰富的古称,这些古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以下是详细介绍:

巴彦淖尔市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先秦时期,巴彦淖尔地区先后是山戎、鬼方、危方、猃狁、林胡、楼烦等部落的游牧狩猎之地。战国时,阴山以南地区属赵国云中郡,阴山以北为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区。秦朝时,阴山以南设为九原郡,阴山以北为匈奴游牧地。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设置朔方、五原二郡,巴彦淖尔地区由这两个郡管辖。民国时期,巴彦淖尔市全境先后隶属于绥远特别行政区和绥远省。1956年,成立巴彦淖尔盟,2004年,撤盟改市,称为巴彦淖尔市。

• 名称含义: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乌梁素海等众多湖泊而得名。

临河区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秦代置临河县,治所在今区东北古城,东汉时废除。1925年,由五原县析置临河设治局,治所在今区。1929年,复置临河县。1981年,改设临河市。2003年,撤市改区,成为巴彦淖尔市政府驻地。此外,隋朝曾在今临河区北置永丰县,唐代废除。

• 名称含义:“临河”因濒临黄河而得名,体现了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黄河对当地的重要影响。

五原县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西汉时,五原郡领县十六,其中河目、西安阳、宜梁、成宜等县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广牧县在今五原县境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置五原厅。中华民国元年,五原厅改县。

• 名称含义:五原县的“五原”之名,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境内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等五原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与古代的五原郡有关,是对历史地名的沿用,寓意着此地历史悠久、地域广阔。

磴口县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秦统一中国后,磴口县属新秦地。汉武帝时设朔方郡,下设窳浑、临戎、三封三个县,其古城遗址都在磴口境内。北魏时,属夏州;唐朝归夏州节度使。宋时归天德军,元归甘肃路,清属宁夏道。1926年,始设磴口县治,隶属甘肃省宁夏道管辖。

• 名称含义:“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因黄河流至此处,西岸河槽基层坚硬,上层沙壤土易冲淘,水涨水落留下一级级台阶,且为黄河重要渡口,故而得名。

乌拉特前旗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乌拉特前旗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此地为赵国属地。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在历史上,乌拉特部是蒙古诸部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名称含义:“乌拉特”在蒙古语里意为“能工巧匠”,体现了乌拉特部落在历史上以技艺精湛而闻名。“前旗”是因为在乌拉特三部中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靠前,是对其方位的一种标识。

乌拉特中旗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拉特后旗(俗称中公旗),治今址。乌拉特中旗的历史与乌拉特部落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历史长河中,乌拉特中旗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

• 名称含义:“乌拉特”的含义如前文所述,“中旗”同样是基于其在乌拉特三部中的地理位置而命名,处于中部地区,是对其空间位置的明确界定。

乌拉特后旗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同乌拉特前旗和中旗一样,在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乌拉特后旗正式设立。在古代,这里是游牧民族的牧场,孕育了丰富的草原文化。

• 名称含义:“后旗”是根据其在乌拉特三部中的相对位置而定,位于后部地区,与前旗、中旗共同构成了乌拉特部落的地域分布格局。

杭锦后旗

• 历史时期与古称变迁:杭锦后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在清朝时期,这里是杭锦部落的游牧地。民国31年(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杭锦后旗。

• 名称含义:“杭锦”是蒙古族部落名,“后旗”表示其地理位置在杭锦部落游牧地的后部,与杭锦旗相对应,是对地域和部落历史的一种传承和标识。

巴彦淖尔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北方地区历史发展和民族演变的重要线索和宝贵资料。

0 阅读:29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