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营的孩子想上学却也讨厌上学#【复学营里的青少年:想上学,却也讨厌上学】#家成了压垮孩子的另一根稻草#对初三学子来说,再咬牙冲向6月的考场,就能迎来期盼的“解脱”,但梓涵的脚步,却在这时彻底停了下来。
2023年的春天,即将迎战中考的她,连续多夜睁着眼睛到天亮,连推开家门的力气都没有。彼时,中考体育、英语口语、实验项目等早已结束,只差6月的笔试。梓涵递交了休学申请,转身离开的背影,藏着无人知晓的疲惫。
“学习压力太大了,经常熬夜,早上起不来。”这个看似“小”的问题,逐渐演变成了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重负。经医生诊断,梓涵被确诊为心境障碍,同时还患有轻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约为9500万,50%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
但梓涵妈妈到现在都没想明白,“很难理解为什么她生病了”。
事实上,这病的根源,藏在梓涵初中三年的日常里:每周三次小测、一次周测,月末还有月考;每次考试都会公布的排名,像一面镜子,照得她这个中等生无处遁形。“班主任和老师们都觉得中等生有希望往上冲,就会经常拉我一把,比如课后留堂‘开小灶’。”
再冲一次,再坚持一会,是不是就会胜利了呢?梓涵对着笔记本暗暗较劲——一个字写歪,立刻用涂改带盖掉;一页笔记不够工整,干脆撕了重抄。纸张的碎屑里,藏着她对“完美”的偏执。直到疫情居家学习,她在“放飞自我”后重返校园,发现成绩明显跟不上了,那种无法化解的失控感像潮水般涌来。“我觉得压力最大的是成绩、排名。”
像梓涵这样的故事,在校园里并不少见。
2025年8月下旬,一群期盼重返校园的青少年围坐在一起,画着各自心目中“窗外”的场景。一位女学生向“辅导员”展示她的作品:一只色彩鲜艳的鹦鹉正站在树枝上,旁边留有一句话,“打开窗,你会看到悲伤融化”。
这是公益复学营的活动之一,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与“渡过”心理平台联合举办。目前,类似由公立三甲医院联合社会机构,打通家、校、社、医全链条开展的复学营活动,在全国少见先例。
营里的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年级,都因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休学,休学后又经历不止一次的复学失败。
他们也都怀有共同的目标:9月,返校,复学。
“临床医生能做的是控制症状,但没有办法解决孩子最核心的压力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何红波说道。
摆在这些青少年面前的,是战胜自我和克服外界杂音的双重困境。复学之路要如何开启?怎样才能走得更顺畅?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