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两万

景铄看科技 2025-09-26 13:46:11

为啥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就不死追了?   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这是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不仅是军事上的突围,更是政治上的主动求变。   红军不是逃难,更不是仓皇躲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落脚之地。陕北当时的确不富裕,地理条件也并不优越,但它有两个极其重要的优势。   第一是地理上的偏远和复杂,第二是政治上的相对真空。这种地方,不好防守也不好进攻,却适合隐蔽生存和积蓄力量。红军到了陕北,等于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缓冲区。   国民党当时确实有几十万军队,但这些兵力并不集中,分布在全国各地,真正能动用来对付红军的,其实是有限的。   而且,这些军队大多数是各路军阀的部队,中央政府对他们的话语权并不绝对。蒋介石当时虽然已经掌握一定的中央权力,但各地军阀的尾巴还没剪干净,命令下去能不能执行,还要看“面子”和“利益”够不够。   所以当红军进了陕北,蒋介石不是不想追,而是要掂量,这一追会不会引发更大的政治代价。   更重要的是,1935年以后,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共产党,而是日本。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几年,华北局势不断恶化,日军的野心昭然若揭。   蒋介石虽然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但到了这个节点,他也清楚,再不对外抗争,连“内”也可能保不住。   对日作战的压力,已经逼得他不得不调整对红军的策略。这个时候,如果还继续耗费大军去追击已经退到西北一隅的红军,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极可能导致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反而给日本钻了空子。   而红军进入陕北后,并没有像外界想象的那样“藏起来”,相反,他们迅速开展地方工作,建立政权,开展土改,整顿队伍,甚至还主动进行宣传活动,试图扩大影响力。   陕北成了他们重整旗鼓的根据地,也成了一个新的政治实验室。国民党当然看得清楚红军在干什么,但问题是,他没法子一下子解决这个“问题”。   动用大军围剿,首先是成本高,其次是效果难保证,第三是容易激起民变,反而得不偿失。   再说了,国民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蒋介石在内部要搞清洗,要控制地方,一边还要应付日军的侵略威胁。   如果在这个时候把过多的军力投到陕北,等于是在战略上自废一臂。而且,红军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流寇”式的游击队,而是有组织、有纪律、有战略目标的武装力量。面对这样一个对手,国民党再用老一套“围追堵截”的办法,很难奏效。   所以,说到底,红军到了陕北,国民党不是不想追,而是追不起,追不得,也追不赢。这背后是复杂的国内政治格局,是不断变化的国际压力,是战略资源的重新分配。   蒋介石不是不知道红军在干什么,只不过在众多矛盾中,他选择了“暂时放一放”,甚至在后来不得不转向“联合抗日”的方向,也正是因为红军已经在陕北站稳脚跟,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很多人事后回头看这段历史,总觉得国民党“心慈手软”,没有趁红军虚弱时一鼓作气剿灭,其实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   当时的局势,远比我们现在看上去复杂得多。红军能活下来,不只是靠运气,而是靠他们极其清晰的政治判断和灵活的战略选择。而国民党之所以没追下去,也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现实的制约和战略的权衡。

0 阅读:665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