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有一项技能你不能佩服,就是生存能力足够强。 英国人来印度,结果没有把印度征

萝花芳草林 2025-09-26 20:55:36

印度人有一项技能你不能佩服,就是生存能力足够强。 英国人来印度,结果没有把印度征服,反而被印度躺赢。印度跑去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人家虽然去得晚,但很快就有把这些国家征服之势。 回顾历史,英国殖民者当年雄心勃勃进入南亚次大陆,试图将印度完全变成自己的原料仓库和倾销市场。 他们确实留下了一些东西,比如铁路系统和英语普及,但印度人却在这个过程中默默学会了规则,甚至反过来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出自己的管理骨干。 他们没有硬碰硬,而是“打不过就加入,加入后再反超”,实现某种意义的“躺赢”。 这种能力在海外尤其明显。不管是美国硅谷还是加拿大布兰普顿,印度群体都在快速扎根。 硅谷三成科技岗位是印度裔占据,谷歌和微软的CEO都是印度背景出身。 而加拿大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公交报站用旁遮普语、超市商品按甜度分“种姓等级”这类文化反哺现象。 他们不一定靠资本或武力开路,而是靠着集体协作、文化输出和劳动力渗透,一步步扩大影响力,这是一种柔性的、却极其持久的“人口占领”模式。 日本这次向印度敞开大门,背后是其严峻的人口危机。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出生人口仅34万,死亡却高达84万,净减少50万人。 劳动力缺口尤其在护理、服务、科技领域日益扩大,东京养老院月薪开至1万人民币仍无人应聘。 而印度,拥有14亿人口且年龄结构年轻,但青年失业率却长期徘徊在20%以上。 一方缺人,一方缺机会,这场合作本质是各取所需。 除了人力合作,经济协作也在加码。 日本希望帮助印度提升制造业能力,特别是在半导体、清洁能源、通信等技术领域。 但明眼人都清楚,印度想真正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困难重重——基础设施不足、产业链不完整、核心技术依赖中国供应链等问题依然突出。 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在非核心领域尝试深度合作,而这50万人的交流计划,正是其中最具象征意义也最务实的一步。 我之所以支持这批印度人去日本,不是因为我认为印度制造能迅速超越中国,而是我相信这种人文交流与合作蕴含着更多积极可能。 印度人向来擅长在陌生环境中“借力打力”,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新的土壤里谋生存、谋发展,这本身就是全球劳动力流动与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他们输出的不只是劳动力,更是一种充满韧性的文化性格。 而从日本的角度看,他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工人,更是能帮助他们维持社会活力、缓解老龄压力、补充创新动力的伙伴。 印度人在科技、工程、医疗等领域素养出众,这样的人力资源引进对日本是一种补强。 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合作从来不只是资本和技术的交换,更是人与文化的交融。 印度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走向世界,不靠枪炮靠厨房,不靠霸权靠文化,这一点值得很多国家思考。 所以你说印度制造能不能全面替代中国,我觉得短期内很难; 但你说50万印度人能不能在日本踏踏实实住下来、工作下来、甚至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 因为这正是印度人最擅长的生存故事——不管放到哪里,他们总能用最低的姿态实现最深的扎根,而这,或许才是未来全球发展中真正值得期待的人文图景。 参考资料:日本人民才挡下黑人移民进入,为何如今却喜迎五十万印度劳工?——腾讯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