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卢比奥!本以为当上美国国务卿之后,中国就会迫于压力解除对他的制裁,可按照目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0-01 14:48:55

可怜的卢比奥!本以为当上美国国务卿之后,中国就会迫于压力解除对他的制裁,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一点都不惯着他,说制裁就制裁到底。 当特朗普提名的马可·卢比奥今年1月20日正式成为美国首席外交官时,很多人都以为这会是一个僵局的终点。然而,大家很快发现,这其实是一场前所未有外交大戏的开端。 故事的主角卢比奥,这位古巴移民的后代,从佛罗里达的政坛新星一路高升,最终在参议院以99比0的惊人票数被确认为国务卿。但一个特殊的身份标签,比他所有的履历都更引人注目——他是一位被中国制裁的美国国务卿。 这事儿得从2020年夏天说起。当时还是参议员的卢比奥,因为推动涉及新疆和香港的法案,被中国外交部两次点名制裁,禁止入境、冻结财产。所以,今年1月21日,在他上任第二天,北京就迅速给出了明确答复:制裁继续有效。 这个表态传递的信息再清晰不过了:制裁的核心是卢比奥过去的“行为”,而非他现在的“职位”。这让所谓的制裁,超越了个人恩怨,变成了一种国家姿态的象征。也难怪有人开始猜测,中美之间的高层沟通会不会干脆绕开国务卿,让卢比奥的职位“形同虚设”,甚至干不满四年。 那么,一个被“禁足”的首席外交官,要怎么和对手打交道呢?现实给我们上演了一出“遥控外交”和“借地外交”的新剧本。高层沟通不得不依赖电话,比如1月下旬他与中方外长的首次通话,以及9月10日和王毅的再次通话。 需要坐下来谈的时候,就只能找个第三方中立场地。就像最近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东盟会议上,卢比奥才终于有机会和中方官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六月份,他还通过屏幕参与了一场关于全球供应链的虚拟峰会。 但这种绕来绕去的沟通,似乎并没能缓和任何根本性的矛盾。卢比奥的强硬姿态一点没变。2月,他在华盛顿论坛上大谈维护印太秩序;3月,他推动对六名香港官员实施签证禁令;4月,他又跑到东京参加三方会晤,剑指中国在南海的主张。 美国的制裁大棒也并未停歇。3月31日和4月1日,华盛顿接连宣布了对中国内地及香港官员的新一轮限制。这让整个局面陷入了一个死循环:谁先让步?是中国先为这位国务卿解禁,还是卢比奥先改变他的强硬策略? 最有意思的是,这场关于原则的僵持,却在另一个领域映照出了惊人的灵活性。美国一边对俄罗斯石油搞二级制裁,一边却对大量进口并加工俄油的中国网开一面。 卢比奥亲自下场解释,说如果制裁中国的炼油厂,全球油价会飙升,最终伤害的是美国自己。然而,转过头,美国却对同样进口俄油的印度施加了25%的关税,引来印度官员痛批“双重标准”。 一边是在人权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对卢比奥的制裁;另一边又在能源问题上,为了市场稳定而做出务实的妥协。卢比奥的个人处境,恰恰成了美国外交政策中这种原则与实用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说到底,卢比奥这位“受制裁的国务卿”本身,已经成了中美关系的一个独特缩影。这场僵局不仅在重塑大国外交的沟通模式,更深刻地揭示了在今天的博弈中,象征性的原则坚持与复杂的现实利益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未来如何演变,将是观察中美互动新常态最关键的窗口。 信息来源:仍被中国制裁的卢比奥,当上了美国国务卿2025-01-24 07:11网易新闻

0 阅读:134

猜你喜欢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