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经常去逛山姆吗 最近,一则“山姆99.9元零食在好特卖仅售39.9元”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 我有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山姆,那么贵,有那么好吗? 撞款的是这款名为BALANCE.TT KETO的“牛肉+再制奶酪”组合零食,在山姆会员商店长期以高端定位销售,350克的混合装包含风干牛肉、超干牛肉和再制奶酪,如今却在折扣超市好特卖以不到四折的价格热销,甚至被贴上“某姆同款”标签吸引顾客。 表面看,这是高端商超与折扣零售的价格战,但深挖后发现,差价背后藏着更复杂的真相。好特卖的货源主要来自品牌方尾货、临期品和串货,通过买断制+现金结算压缩成本,动态定价系统让低价成为流量入口。而山姆的定价逻辑围绕“会员价值”构建,商品毛利率仅8%-12%,收入中约30%来自会员费,溢价部分包含仓储体验、品控成本和品牌溢价。 但消费者很快发现,好特卖版本的零食与山姆原款存在差异:奶酪含量减少15%,牛肉干水分增加5%,口感从“Q弹”变成“干硬如树皮”。这种通过调整配方降低成本的操作,让“同款”二字变得耐人寻味。更讽刺的是,山姆因这款零食口感争议已悄然下架,而好特卖却凭借低价策略日均销量突破200单,形成“高端滞销、折扣热卖”的荒诞对比。 这场风波暴露出消费市场的深层焦虑:当折扣零售用低价冲击传统商超,当“临期特价”与“品质保障”界限模糊,消费者最需要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站队,而是商家对成本与品质的坦诚。毕竟,没人愿意为“信息差”买单,更没人想当被割了十茬的韭菜。 其实,市场需要多样性——有人追求极致性价比,有人需要稳定品质感。但前提是,商家得把规则说清楚:如果是临期品,就明码标价“特价处理”;如果是渠道货,就坦白供应链差异。藏着掖着只会让信任崩塌,毕竟,真诚才是最好的公关。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愿意为品质多付60元,还是选择低价“平替”?评论区聊聊,毕竟钱包会瘦,但踩坑的痛,可没人想多体验一次。山姆购物 (案例来源:新浪微博)
你会经常去逛山姆吗 最近,一则“山姆99.9元零食在好特卖仅售39.9元”的消息
在心里种鲜花
2025-10-01 16:14: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