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将里,粟裕和陈赓是湖南老乡,一向被视为莫逆之交,传为佳话。陈赓名列大将第四,名气却不亚于粟裕。十大将里能与粟裕交心的人,也首推陈赓。实际上,虽说两人交情深厚,相识却比较晚。
粟裕小陈赓4岁,他们都参加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但粟裕在叶挺的“铁军”部队,职务比较低,后来担任起义军总部的警卫班长;当时陈赓是贺龙的部下,已经做到了营长。一个在总部任职,一个在前线部队,两人无缘见面。部队南下广州作战时,两人都负了伤,起义失败后各奔东西。
1928年初,粟裕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的指挥下作战,不到两年时间,便从基层干部做到了红7军团参谋长。用粟裕的话说,跟随毛主席、朱德学习打仗,得到最深刻的体会,是领悟了克敌制胜的规律,受益终身 。
而陈赓南下作战负伤后去了上海,养好伤便加入了中央特科,工作数年,1931年被中央特科派往鄂豫皖苏区的红军部队。红4方面军成立之初陈赓担任师长,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后成为红4方面军参谋长。直到1933年,陈赓才来到江西苏区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和粟裕仍是闻名不曾见面。
1934年,粟裕担任参谋长的红7军团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后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粟裕仍是参谋长。
1935年初,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被国民党军大部队袭击,损失惨重,高级指战员中只有粟裕率领残部突围,历尽艰辛来到浙闽赣地区,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浙闽赣挺进师师长,随后粟裕率部创建了浙西南根据地,坚持了3年游击战。
另一边,陈赓于1934年秋随中央红军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晋升红1师师长,和粟裕一西一东,相隔遥远。很长一段时间里,粟裕无法和中央取得联系,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后来新四军的干部报告说粟裕在浙南打游击,毛主席非常惊喜,立即指示粟裕率部去皖南,和新四军汇合。
1938年夏,时任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率部挺进苏南,在江苏镇江附近的韦岗伏击日军部队,首战告捷,震动江南。此后他和陈毅一起率领新四军转战江南江北,在新四军中威望日隆。
粟裕(左)、陈赓(右)
抗战胜利后,华中野战军成立,粟裕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毛主席对他的能力极为信任,把战役指挥权交给了他,华东野战军成立后也是如此,毛主席一再要求粟裕放开手指挥打仗,“不必请示”。
解放战争是粟裕的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从苏中七战七捷到淮海大战,粟裕指挥的部队越来越多,仗越打越大,举重若轻,每一场战役都堪称典范,奠定了粟裕作为军事家、战略家的地位。
再说陈赓,抗战胜利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队司令员,用陈赓的话说,一直在“吃刘邓的饭”。不过更多的时候,陈赓的部队是被毛主席当作一支小方面军使用的,也就是有名的“陈谢大军”,包括谢富治的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
直到1947年,陈赓和粟裕才第一次会面,两人的职务已经有了差距。
1947年7月,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陈赓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和谢富治的9纵及国军起义的38军,组成一个兵团,由陈赓担任司令员,挺进豫西。他们的任务是开辟豫陕鄂根据地,向东可以配合刘邓、陈粟大军,向西可以保卫陕北。
随后,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转战中原,与刘邓、陈谢大军互为犄角,配合作战。同年12月,粟裕为解除刘邓大军的后顾之忧,指挥华野部队沿平汉向南歼敌,于是毛主席指示陈赓兵团配属华野作战,由粟裕统一指挥。
20年弹指一挥间,世事变幻,昔日的班长和营长换了个儿,粟裕成了陈赓的顶头上司。陈赓的职务晋升比较缓慢,给彭德怀、刘伯承这样的前辈当部下很正常,如今又给“晚辈”粟裕当部下,换做别人,脸上可能有点挂不住。不过陈赓性情洒脱,根本不在乎这些,高高兴兴地执行了命令。
部队会师后,陈赓和粟裕一见如故,很投缘,陈赓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前光听说粟司令如何厉害,一见,果然了得。”粟裕为人谦虚,赶紧说不敢当,也连连夸赞陈赓了不起。
粟裕指挥两路大军,先后歼敌4万余,缴获颇丰。两支部队亲如兄弟,打扫战场时互相推让战利品,陈赓的部下说:“我们只不过在前面栏了一下,实际功劳应该归华野同志。”华野部队也说是你们出力多。按照粟裕的命令,华野部队将战利品中最好的武器装备都交给了陈赓兵团。
这次联合作战还不到一个月,完成任务后陈赓就和粟裕分开了。但两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陈赓十分钦佩粟裕的军事才能,后来的淮海战役中,陈赓专门组织了一个战地参观团,到华野部队参观学习,粟裕客客气气地接待了他们,讲解战略战术的问题也毫无保留。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军区副司令的粟裕接到新的任命,让他兼任我军副总参谋长,粟裕却提出,陈赓能力强,比自己更适合这个职务。不过中央没有接受他的意见。粟裕到总参上任不久,提议开办军事工程学院,经毛主席批准后,粟裕又推荐陈赓当校长。
于是,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时,陈赓奉命从朝鲜回国,担任学院院长兼政委、书记。粟裕没有看错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陈赓把军事工程学院办得颇具规模,有声有色,整体水平也很高。钱学森参观学院后,称赞:“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座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54年,粟裕担任解放军总长时,陈赓也调到了总参担任副总长,两人在一个锅里吃饭了,关系更为融洽。粟裕让陈赓接管了自己之前负责的分管作战等事务,他有事不在总参的时候,就指定陈赓代理总长职务。
两人之间无话不谈,工作上配合默契,彼此敬重,成为合作共事的模范。1958年,粟裕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违心地做了检讨。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为粟裕仗义直言的人寥寥无几,陈赓始终力挺这位老战友。
当时有人趁机攻击粟裕,可笑的是,竟然有一份材料指责粟裕不会打仗。陈赓气坏了,在会上大声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么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1961年,陈赓和粟裕都在上海疗养,那段时间两人经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消磨病中时光。一次他们在日光室闲谈,陈赓提起1958年粟裕的遭遇,仍是愤愤不平。他叹口气说了一段大白话:“中国历来有两大忌,一忌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二忌不迎合,不吹拍。你老兄这两样都犯了,怎么能不倒霉呢。”
陈赓这番话可谓一语道破了“天机”。粟裕若有所思,沉默了许久。他对老战友的肺腑之言无疑是感激的。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谈话后不久,陈赓便突发心脏病去世了。粟裕闻讯震惊,非常悲痛。他拖着病弱的身体,踉踉跄跄地赶往医院,含泪看了陈赓最后一眼。陈赓的遗体火化后,他坚持去机场给骨灰送行,飞机消失不见了,他还在原地呆站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