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 当黄令仪的骨灰,与一枚小小的龙芯3号芯片一同撒入大海时,一个问题不禁浮现:到底是什么样的执念,能让一个人的生命与一块硅片,连接得如此紧密? 答案就藏在她86年的人生里,那块芯片上,刻着一个民族对尊严的全部渴望,和对历史刺痛的誓死回应。 对黄令仪来说,没有自己的芯片,就不是简单的技术落后,而是一种能清晰感受到的耻辱。 1989年的美国国际芯片博览会,把这种耻辱感推到了顶点,她走在成千上万个光鲜的展位之间,却找不到一个属于中国的位置。 耳边尽是刺耳的声音,有人轻蔑地说,“中国就算搞出芯片,也得落后世界20年”,更有美国科学家放出狠话,他们能随时掐断核心芯片供应,让中国的发电厂瞬间瘫痪。 这种刺痛,让她在日记里写下“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的句子,其实这种痛感早就在她心里扎了根。 1936年她生于战乱,从小听着母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诲长大,芯片,从那一刻起,成了她用来衡量那份耻辱是否被擦净的标尺。 她一辈子,都在为这个国家造“心脏”,最牛的地方在于,不管条件多差,她总能用最土的办法,干出最硬核的事。 时间回到1965年,为了“两弹一星”,国家急需一台微型计算机,那年头要啥没啥,她就带着学生去拆废旧收音机、电视机,硬是从一堆破烂里凑零件。 没有教材,她就熬通宵手抄国外的资料,用蜡版一笔一划地刻,手指被烫出水泡都是常事。 就是靠着这股劲,1966年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诞生了,这颗宝贵的“心脏”,后来跟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上了天。 差不多四十年后,已经65岁退休的黄令仪,一个电话又把她叫回了战场,这次的目标更难,是自主研发CPU。 她没半点犹豫,不仅立刻加入“龙芯战队”,还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11万元,全都投了进去。 从为一颗卫星造心脏,到为一个时代造大脑,她一直在干从0到1的事。 黄令仪的晚年,就是生命在和芯片同频共振,实验室的年轻人叫她“黄老”,看她八十多岁还像小年轻一样趴在电脑前改版图,而一些西方媒体,则把这个不知疲倦的老太太,叫做“芯片女魔头”。 这股生命力,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停,2023年4月她在生命的尽头,嘴里念叨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是关于“龙芯3C6000功耗参数”的技术问题,她的生命,就这样和她的事业完成了最后的交接。 如今她留下的这股脉动,正在国家最关键的地方强劲地跳动着,它在歼-20战斗机的雷达里,在北斗卫星的星辰间,在“复兴号”飞驰的轨道上。 那枚随她骨灰沉入大海的芯片,成了一个永恒的象征,她的血肉之躯归于自然,但她用一生浇灌的“中国芯”,却化作了护卫这个国家未来的坚实脉搏,在大国崛起的浪潮里,奔腾不息。
在中美芯片大战的这片战场中,日本人却发现了个秘密:美国抱着尖端芯片想跟咱硬刚,中
【4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