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报道,福建龙岩,82岁老太因肺炎住院,入院3天后病情加重,9天后病情恶化不治身亡。老太太女儿查看病历时发现问题,司法鉴定认为院方应该担责,后经过双方协商,医院赔偿家属21.8万,可在之后,女儿又发现问题…… 2024年11月,福建龙岩的齐女士整理母亲遗物时,指尖再次停在那本泛黄的病历本上。封面“龙岩市人民医院”的字样已有些磨损,里面记录着母亲邱老太最后12天的生命轨迹。 从4月5日因咳嗽入院,到4月17日深夜离世,再到9月拿到21.8万元赔偿,这场看似落幕的医疗纠纷,始终留着几道未解的“裂痕”,让她无法真正释怀。 2024年4月5日,82岁的邱老太被送进龙岩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老人虽有干燥综合征和轻度高血压,但入院时精神尚可,能自己扶着栏杆散步,还跟护工打趣“等好了要吃龙岩清汤粉”。 当天的胸部CT报告显示“双肺炎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按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指南》,此类患者需在48小时内启动抗感染治疗,且用药前需留取痰培养标本明确致病菌。 可齐女士回忆,管床医生只说“有点炎症,先观察”,既没提留标本的事,也没告知肺炎可能引发呼吸衰竭的风险,“要是早知道危险,我们肯定会盯着治疗”。 4月7日,齐女士偶然翻看病程记录,一句“家属拒绝使用抗生素”让她瞬间愤怒。她翻遍所有签字文件,从入院同意书到检查确认单,都没有“拒绝用药”的记录。 根据《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涉及治疗方案变更或家属拒绝诊疗,必须有书面确认并记录沟通细节。 她找医生核对,对方只说“可能是护士记错了”,却拿不出任何沟通凭证。后来司法鉴定也指出,“院方未能证明已就抗生素使用与家属充分沟通,存在知情告知缺陷”。 病情的恶化从4月11日开始加速。邱老太出现口吐白沫、尿潴留症状,齐女士每隔一小时就去反映,得到的答复始终是“老人年纪大,基础病多,正常反应”。 直到4月13日凌晨,老人血氧饱和度骤降至85%(正常≥95%),才被紧急转入呼吸科。齐女士后来从呼吸科医生处得知,“若肾内科早请会诊,或许不用等到血氧掉这么低”。 这与鉴定报告“未及时多学科会诊,延误干预”的结论完全吻合。更揪心的是,转科时肾内科未提及“老人有呕吐史”,而呕吐误吸正是肺炎加重的重要诱因。 4月17日晚的“死亡时间混乱”,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21时07分,齐女士接到ICU医生电话说“老人已离世”; 可第二天看病历,配血护士记录“21时13分确认心跳停止”,21时30分的病程记录还写着“心率56次/分、血压42/86mmHg”。 按医学常识,生命体征消失后不应再出现心率血压数据。她要求看抢救录像,医院却称“部分监控故障”,只给了份模糊的文字记录,没提“是否用呼吸机”“是否心肺复苏”等关键细节。 2024年6月,家属与医院共同委托司法鉴定。7月报告出炉,认定医院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及时、误吸未警惕、记录不规范”等过错,与死亡存在因果关系,需承担“同等责任”; 同时指出“老人高龄、基础病多也是重要因素”。齐女士无法接受“同等责任”:“要是医院没疏漏,我妈会不会还有时间?年纪大就要担一半责任吗?” 更让她不满的是,报告对ICU阶段的关键指标避而不谈——4月16日转入ICU时血红蛋白90g/L,4月17日降至65g/L,血小板从150×10⁹/L跌至80×10⁹/L,这些提示可能内出血或感染加重,却未分析医院是否采取干预措施。 9月,医院支付21.8万元赔偿。但齐女士拿到钱后更困惑:问医院“涉事医生如何处理”,只得到“内部处理”的模糊答复; 向卫健委反映“病历不规范”,对方说“可申请重新鉴定”,却不回应是否调查病历管理问题。 如今,齐女士已委托律师准备民事诉讼,诉求不是追加赔偿,而是要求医院公开ICU完整诊疗记录、抢救录像及涉事人员处理文件。 她还联合其他患者家属,向卫健委提交《关于加强病历规范化管理的建议》,希望建立“病历实时上传、家属可查”机制。 邱老太的照片摆在客厅茶几上,老人穿着碎花衬衫坐在公园长椅上,背景是去年的银杏叶。“我不是为难谁,只是想知道妈妈最后几天经历了什么,让她走得明明白白。” 这场以赔偿暂告一段落的纠纷,如今仍在等待关于“真相与规范”的答案——这个答案,不仅关乎邱老太一家的执念,更关乎无数患者对医疗信任的期待。 信源:82岁老太“能说能笑住院检查”,12天后病情恶化不治身亡;司法鉴定院方担同责,亲属获赔21.8万认为应追责 2025-09-24 21:28·红星新闻
9月25日报道,福建龙岩,82岁老太因肺炎住院,入院3天后病情加重,9天后病情恶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0-02 14:44:57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