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父亲留下的2万两白银后,一夜变为了贫民,只能带着妻妾们搬离豪宅,住进了贫民窟,年轻貌美小妾们都争先恐后的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吴敬梓逝世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家中已是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在生前好友的安排下,才得以安葬。 这一年,他54岁,与友人在舟中痛饮,归家后,就酒酣耳热,痰涌气促,因为救治不及时,所以顷刻辞世了。 身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本人也是经历过一番科考和人生的艰辛的。 也曾生活豪纵﹐可后来屡困科场,经历家业衰落,饱经世态炎凉。 他是吴雯延之子,却被出嗣给长房长孙,所以自然能继承更多的遗产,也是因此遭到族人的嫉恨,尚且年幼,就被卷入家族纠纷的漩涡之中。“早岁艰危集”便是他的童年。 十三岁时,母亲病故,家中的矛盾再次袭来,吴敬梓为之痛苦不已,性格也越发乖僻,他享受一个人的孤岛,所以于独自一人的小房间中,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从诗词典籍,到小说淫词,他样样涉猎,全部阅读。 在十六七岁左右,他与陶钦李的次女结了婚。 十九岁时,有了长子吴烺。此时他的父亲吴霖起尚在,尚有人为他扛着这座大山,但后来,吴霖起也一病不起,族中人趁势发难,要求分家。最后的最后,吴敬梓所留下的财产寥寥无几。 幸而还有父亲所留下的二万多两银钱的遗产,可以勉强维持生计,然而吴敬梓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只懂“倾酒歌呼,穷日夜”,又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这种情况下,财产自然飞速的挥霍,在兄弟参商,宗族诟谇下,吴敬梓有了败家子的名头。 后来家境穷困之下,他只能前往南京定居,此时的他年三十三岁、不名一文,“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却任然固执的不参加考试,只是不断结交文学好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 所以生活也越发困顿,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潦倒之下,以书易米,但到了冬天,天气严寒,他只能强忍。 虽然有人认为,《儒林外史》中的“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取来于现实生活,吴门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吴敬梓的四位兄弟也都在科考上颇有成就。 然而,吴敬梓本人的生活却是辛酸潦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更高于现实,他见惯了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也痛历了豪绅的武断乡曲,清客的招摇撞骗,生活也由奢入简,见证了别人前后不一的嘴脸。 曾经,酒肉兄弟千个有,落难时期无一人。 他用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才完成了巨作儒林外史,将他的人生与感悟融入其中,抨击科举弊病,描绘士大夫丑态,政治的腐败,人性的黑暗,全都体现于其中,成就了这一本传奇佳作。 他五十多岁就早逝,然而却留下了身后之名,正如胡适的评价“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
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父亲留下的2万两白银后,一夜变为了贫民,只能带着妻妾们搬离
雪见
2025-10-07 19:11: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