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过去,当夫妻二人推门而入之时,眼前的一幕直接让他们泪如雨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高玉清出生在四川温江的一个贫困家庭,她的家里几乎依靠几亩薄田为生,小时候便开始承担家务劳动,为了家里的生计,她不得不早早起床下地干活,双手磨出了老茧,过得异常艰辛,16岁那年,她嫁给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两人相依为命,过着起早贪黑的日子。 可是命运没有眷顾她,丈夫早早因病去世,接着她的两个孩子也相继死去,面对一次次的打击,她心灰意冷,回到了娘家,可是家里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帮助,最终,她背着小包袱,南下寻找生计,走上了完全陌生的道路。 1954年,经过多次波折,她终于在成都找到了一份做保姆的工作,这家人是刘致台和许曼云,那时,许曼云怀着第一个孩子,家里有些富裕,但她却因工作忙碌,难以顾及到家庭的每一处。 而高玉清的到来,让这个家庭逐渐变得井然有序,她起早贪黑,做好家务,照顾孩子,渐渐地,刘家夫妇开始对她产生了深深的信任,并且在一些细节上对她也表现出平等与关怀,尽管她的生活依旧贫困,但在刘家,她找到了归属感,慢慢地,她将这个家庭视作自己的家,孩子们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高姐”。 日子过得平淡而安稳,直到1966年的那一天,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她的平静生活,刘致台和许曼云夫妇因为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里只剩下六个孩子,那时,刘家经济来源断绝,六个孩子还小,最小的才两岁,高玉清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情沉重,她看着一群无助的孩子,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自己也要守住这个家。 刚开始,家里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高玉清每个月的生活费几乎所剩无几,面对孩子们的哭泣,她只好省吃俭用,一点点地将自己的积蓄用来支撑家庭,她开始上山挖野菜,下河捞鱼虾,一有空就到集市上卖针线活,拼尽全力去挣钱养活孩子们,她一边为孩子们做饭,一边不停地想办法维持家里的生计,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从未想过放弃。 有一天,高玉清急需米面,她拿出祖传的翡翠手镯去当了,那是她唯一的值钱东西,也是丈夫临终时给她的遗物,她心疼这块镯子,却更知道家里的米缸几乎见底,她带着悲伤的心情去了当铺,最终得到了二十块钱,这笔钱为家里解决了燃眉之急,那一段日子,她自己几乎没怎么吃饱,每顿只吃一些粗糙的食物,但她总是把最好的一份留给孩子们。 她甚至不顾自己腰痛,天天为孩子们做饭,帮他们整理书包,督促他们学习,她从不嫌弃孩子们的懒惰与调皮,始终耐心地引导他们,尽自己所能保证他们的学业不受影响,尽管她自己不识字,但她总是记得孩子们的生日,知道每个孩子的特点,教他们做人,带领他们成长,在她的眼中,孩子们就是她的亲生儿女,她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 时间流逝,孩子们渐渐长大,尽管生活依然艰苦,但高玉清始终没有放弃,六个孩子也逐渐懂事起来,老大开始帮助她分担一些家务,老二学会了做饭,其他孩子也能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高玉清的坚持下,孩子们并没有因贫困而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他们依旧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终于,在十年后的1976年,刘致台和许曼云夫妇重新回到家中,当他们推开家门时,看到的不是一片狼藉,而是整洁的家和一群健康成长的孩子,孩子们站得笔直,正在认真讨论学习,最大的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最小的也能独立自理,夫妻俩看着这一切,感动得泪流满面,高玉清在一旁默默看着,眼角有些湿润,但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继续在灶台前忙碌。 从那时起,孩子们开始叫她“高妈妈”,这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份由心底流淌出的深情,高玉清虽然没有亲生孩子,但在她的生命中,这六个孩子已经成为她的全部,她为他们倾尽所有,孩子们也在她的照顾下长大,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与孝顺。 高玉清晚年的生活虽然已经不再那么辛苦,但她依然是这个家庭的支柱,她依旧每天陪伴孩子们,分享生活的点滴,孩子们轮流照顾她,给她做饭,帮她洗衣,尽力让她安享晚年,高玉清的晚年生活,虽然比年轻时过得舒适了许多,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个艰苦的岁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承受的责任。 2006年,86岁的高玉清因脑溢血住院,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纷纷围绕在她的床边,焦急地等待着医生的抢救,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孩子们对她的关怀和照顾,展现了她一生的成果,孩子们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她的感激与爱戴,他们尽最大努力让她过上了安稳的晚年。 信息来源:央视网《成都真实版"桃姐"侍奉三代》
1966年,一对干部夫妻被带走,临走前把6个孩子托付给47岁的保姆高玉清,10年
云端的逐梦人
2025-10-10 02:30: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