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如果俄乌冲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欧盟将与美国共同对俄罗斯实施

烟雨评社 2025-10-13 13:46:31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如果俄乌冲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欧盟将与美国共同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的制裁。这话一出,国际上顿时炸锅,大家都在猜,这会不会把局势推向更深的泥潭?这番表态听起来强硬,像是要给冲突来一剂猛药,但仔细琢磨,这声量背后,或许藏着欧盟更深层次的焦虑与无奈。 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发表强硬声明,明确表达了欧盟对当前俄乌局势的不满态度。他坦言,如果这场持续的冲突无法获得有效解决,欧盟准备携手美国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措施。这一表态标志着西方阵营对俄政策进入新的升级阶段。 之前的制裁已经把俄罗斯排除在 SWIFT 支付系统之外,也禁了大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剩下的能下手的,大概率是俄罗斯的农产品和金属出口。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21%,要是欧盟连农产品都制裁,很可能会推高全球粮食价格,而欧盟自己的粮食进口也会受影响,法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部分饲料用粮还得从俄罗斯进口,真制裁了,国内畜牧业成本又得上涨。 还有金属领域,俄罗斯的镍、钯产量占全球前列,镍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关键原料,钯是汽车尾气催化剂的核心成分,欧盟要是制裁这两类金属,德国、意大利的汽车工厂就得面临 “原料荒”,本来就不景气的欧洲汽车业,很可能会雪上加霜。 欧盟委员会之前做过评估,要是对俄实施农产品和金属制裁,欧盟内部至少有 50 万家企业会受影响,损失超过 200 亿欧元,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事,欧盟其实根本不想做,可又不得不摆出 “要做” 的姿态。 马克龙口中的 “和美国共同制裁”,更像是在 “找靠山”。这些年欧盟在对俄政策上一直跟着美国走,可美国却没少 “坑” 欧盟。 2022 年美国推出《通胀削减法案》,给本土新能源企业大量补贴,吸引欧洲企业迁到美国,德国大众、宝马都把部分电动车生产线搬到了美国,让欧洲本土制造业流失严重。 美国还在能源出口上 “漫天要价”,卖给欧盟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比卖给亚洲国家的高 30%,欧盟 2024 年花在能源进口上的钱,比 2021 年多了 600 亿欧元,这些成本最后都转嫁到了欧洲民众身上。 即便如此,欧盟还是不敢和美国 “脱钩”,因为在军事安全上,欧盟还得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俄罗斯在边境部署的 “伊斯坎德尔” 导弹,能覆盖大部分欧洲国家,欧盟自己的国防力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只能靠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基地 “撑腰”。 马克龙提 “和美国共同制裁”,其实是想让美国多承担点 “制裁成本”,也怕自己单独行动会被美国抛弃,可从美国过往的做法来看,最后大概率还是欧盟 “买单”。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能看出大家对 “新制裁” 的担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新制裁只会加剧人道主义危机,让更多乌克兰平民和俄罗斯民众受苦”,俄罗斯驻欧盟大使则回应称 “要是实施新制裁,俄罗斯会全面停止对欧盟的粮食和能源供应,包括之前豁免的部分产品”。 就连欧盟内部,分歧也很大,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接说 “新制裁是‘自杀行为’,会毁了欧洲经济”,奥地利、斯洛伐克等国也表示 “需要重新评估对俄制裁的必要性”,只有德国、法国等少数国家还在坚持 “强硬路线”。 这种内部不统一的状态,让 “新制裁” 更像是 “雷声大,雨点小”,就算最后真的出台,也很可能因为各国的 “豁免条款” 变得漏洞百出,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更关键的是,马克龙的表态掩盖不了欧盟的 “无奈”。这场冲突拖了三年多,欧盟对乌克兰的军援和经济援助已经超过 800 亿欧元,不少国家的财政都快撑不住了。 德国 2024 年的财政赤字率突破了 3% 的欧盟红线,法国的国债占 GDP 比重达到 112%,再这么耗下去,欧盟很可能会面临 “财政危机”。 而且国内民众的反战情绪越来越浓,2025 年年初,德国、法国都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游行,要求 “停止对乌援助,重启对俄对话”,不少执政党在地方选举中失利,就是因为民众不满政府的 “对俄强硬政策”。 马克龙提 “新制裁”,其实也是想给俄罗斯 “施压”,希望能尽快推动和谈,可这种 “靠制裁逼和谈” 的思路,早就被证明行不通 —— 俄罗斯之前已经明确表示 “不会在制裁压力下妥协”,新制裁只会让双方的对立更严重。 现在来看,马克龙的这番表态,更像是欧盟在 “硬撑”。一边是内部经济困境和民众不满,一边是美国的 “施压” 和俄罗斯的 “强硬”,欧盟夹在中间进退两难,只能靠 “提新制裁” 来显示自己的 “存在感”。可实际情况是,制裁解决不了俄乌冲突的根本问题,反而会让局势陷入更深的泥潭。 表面上,布鲁塞尔仍在强调团结与决心;背地里,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利益精打细算,盘算着如何在制裁的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 信源:法国总统府官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