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熱傳小米汽車又出事了,一輛 SU7 撞擊後起火,車內人員疑因電子門鎖失效而喪生。這不是第一次「智能」成為悲劇的幫兇。
說句實在話——手機品質都沒做到世界一流,就去造車,風險太大。
手機不好用最多被用戶罵幾句,汽車不安全,出事卻要人命。
馬斯克造特斯拉的時候,是從底層電控、動力電池、車身結構一步步摸上來的;那時他不是在做「智能終端」,而是在賭一個能源時代的顛覆。而國內的很多企業做車,更像是在換個外殼、加個大屏甚至在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思路上延伸,核心的安全哲學、工業邏輯並沒有真正打通。
小米做汽車有它的勇氣,也有它的邏輯——在智能化浪潮中,車變成了「移動的終端」,這在商業邏輯上是說得通的延伸。但汽車講的是「穩」,不是「快」;講的是「驗證」,不是「疊代」。
特斯拉的成功來自底層技術與長期積累,而不是靠藉鑒炫酷的外形和幾塊炫目的屏幕。
小米要贏回信任,不在於公關,而在於誠意:把問題講清楚,把責任扛起來。讓公眾看到一家企業面對錯誤的誠意與能力。否則這場「跨界造夢」,終究會被現實打醒。
經濟觀察社會觀察安大叔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