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苏门答腊这波操作,我直接人看傻了。 一个主权国家,跑出来跟全世界喊:我们这块地儿,六百年前是中国的!而且,我们还觉得特光荣!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先把话掰扯清楚,人家可不是说整个印尼都归过中国,特指的是苏门答腊岛上的旧港 —— 也就是咱明朝郑和下西洋那会儿,朝廷正式设立的 “旧港宣慰司”。 1407 年的时候,郑和带着船队到了旧港,那会儿当地刚好有叛乱,郑和帮着平定之后,明朝就把这儿纳入了官方管辖范围。 还让当地首领施进卿当了宣慰使,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最高长官,连官印都是明成祖朱棣亲自批下来的。 那会儿的旧港,可不是个小地方。它既是明朝在南洋的重要据点,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港口。 中国的青花瓷、丝绸从这儿装船,运到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当地的香料、象牙、红木也从这儿打包,顺着海路运回中国。 最有意思的是印尼官方的态度。他们不仅不避这个 “历史渊源”,反而还把它当成了宝贝。 旧港现在改名叫巨港,在巨港市区中心,印尼政府专门修了一座郑和纪念馆。 馆里的东西都特别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 —— 有按 1:20 比例做的郑和宝船模型,船帆上的纹路都跟史料记载的一样。 有当年船员用过的木质罗盘、碎掉的青花瓷片,还有记载着郑和与当地人贸易往来的古籍复印件,连上面的毛笔字都清晰可见。 我之前看印尼当地媒体报道,这座纪念馆每年都会办一次 “郑和纪念周”。到了活动那天,巨港的街头会挂满红灯笼,跟咱们过春节似的。 不少华人、印尼人都会带着孩子来,听老人讲六百年前郑和怎么帮当地人修码头、教他们种水稻的故事。 别觉得这只是个小打小闹的文化活动,它还真给巨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巨港市政府去年公布的旅游数据显示,郑和纪念馆每年能吸引差不多 12 万游客,其中有三成是从中国来的,还有不少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周边国家对郑和历史感兴趣的人。 这些游客一来,巨港周边的餐馆、民宿、手工艺品店生意都火了。 这事儿跟有些东南亚国家比,反差真的太大了。 你看有的国家,为了所谓的 “本土意识”,要么把有华人历史印记的地名改得面目全非,要么把几百年的中式老建筑拆了盖高楼,甚至在课本里刻意淡化华人对当地发展的贡献,生怕跟中国沾上边。 结果呢?改来改去,不仅丢了自己的历史记忆,还让游客觉得 “没特色”,旅游业反倒没起来。 印尼巨港就不一样,它承认这段历史,不是说丢了主权,而是明白 “历史不是包袱,是能连接人心的桥梁”。 我觉得印尼这波操作,其实特别聪明。 首先,历史真相是藏不住的,《明史》摆在那儿,考古队还在旧港挖出过当年明朝的官印碎片,否认也没用。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还能落个 “尊重历史” 的好名声。 其次,这段历史还能帮着促进经济。 中印尼现在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巨港因为郑和纪念馆,还跟中国的泉州、广州这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结了友好城市。 其实一开始我也纳闷,一个主权国家怎么会主动提 “自家土地曾归外国管”?后来想明白了,印尼不是没主权意识,而是清楚 “承认历史不代表失去主权”。 相反,尊重这段历史,既能让自己的文化更有厚度,还能借着这段缘分跟中国搞好合作,不管是旅游还是贸易,都能实实在在惠及老百姓。 毕竟,能把六百年前的历史变成今天的 “合作纽带”,这种眼光,可比那些篡改历史的国家高明多了。
中菲一战,迟打不如早打!菲律宾总统嚣张喊话中国,只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让步,他们就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