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邮票或已成文物

钱眼看历史 2025-04-17 15:39:37

关于邮票,在坊间的讨论中越来越不被看好,更有人说邮票已经走向衰亡,老一辈的邮迷老去后,新人没有喜欢邮票的了,还有人说邮票发行量太大,且失去了本身的职能效用,已经沦落为花纸头,此类唱衰的言论林林总总,原因就是,以投资心态去收藏邮票,结果血本无归,更有唯恐天下不乱者,故意唱衰邮票,好让人们关注他们手里的钱币等藏品,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这次,笔者主要谈一下早期邮票的价值。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早期邮票?早期邮票与后期新票的本质区别?笔者把早期邮票从时间上定义为从晚清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行的邮票,也就是从龙票开始,至JT票截止,这部分邮票具有发行时间较早、真正的参与使用流通和分散,存世量有限,且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认可度极高,年代感、人文情感极强,极具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更具有收藏投资价值,这些都是后期邮票所不具备的,可以说1990年这个分水岭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笔者就不多说了,下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分别谈谈早期邮票的收藏和历史价值。

一、早期邮票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

早期邮票发行时间较早,虽然发行量也不小,但他们真正的参与了职能流通和分散,经过这么多年,他们的存世量有限,加上从晚清开始的龙票,到后续发行的民国邮票以及苏区、解放区邮票,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老纪特、文票、编号票和八十年代发行的大多数JT票,每个时期的邮票的发行背景、图案设计均能反应一个时代的缩影,突出历史事件极其内容,因此这些条件的叠加,使他们极具收藏、鉴赏和历史文物价值,尤其是苏区和解放区邮票、老纪特文编票更具有红色藏品的属性,极具红色历史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因此早期的老票绝对不能与后期发行的邮票相提并论,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后期邮票发行量巨大,实际并没有体现其职能流通性,就像很多藏友说的那样,他们就是纯粹的印刷品、花纸头,这点笔者并不反对,新票的意义在于部分题材可以作为个人收藏和欣赏,其他的并无价值,而老票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岁月的蹉跎和人们的认可,并参与了实际的历史使命---流通。因此,老票已经作为一种文物,一种精神寄托,更具有文献价值,这些都是新票无法比拟的,笔者已经将老票作为文物来看待了,尤其是苏区邮票、解放区邮票、抗日根据地邮票、新中国的老纪特文编邮票已经作为红色收藏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老票被正确的概念圈定后,世上再无邮票收藏这个门类了。

二、早期邮票具有人文情怀

早期邮票区别于后期新票的最本质区别之一就是,早期老票实际参与了流通使用,也就是说,知名度在人们心里远远高于新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老纪特文编邮票发行的那二十多年,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建国之初、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年代的人们迎来了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接受了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情怀在那个年代是空前高涨的,那个年代物质虽然匮乏,但是精神层面有所寄托,那就是我们的新中国,我们的党,我们的毛主席。

老纪特文编邮票就是在那个红色年代,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发行和参与使用流通的,基本算作家喻户晓,加上这些邮票本身的时代画面感极强,人们对其都是有感情的,老邮迷们更是对其趋之若鹜,哪怕是现在,对于那一代人来说也是童年的记忆,青春的往事,对于部分后生来说,尤其是那种有正规家教的广大80、90、00后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因此,笔者并不认为老票会受到新票的影响从此没落,相反,他们会随着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在新一轮的爱国主义浪潮中再次瞩目,因为他们是一枚枚精神名片。

三、早期邮票具有收藏投资价值

由于早期邮票具有历史文化和文物属性,加上年代久远实际参与了当时的流通使用,存世量少,以及人文情感和收藏认可度等因素,早就了早期老票完全不同于后期新票的命运,到目前为止,老票依然被人们所看好,虽然与过去相比,邮票的收藏已不如当日了,但是也不会像一些人说的那样,邮票收藏从此没落,他只是更加小众化,受众精准化,随着主题式收藏的兴起,早期老票将进入到红色收藏、人文收藏领域的范畴,他们将以一个新的“身份”构成这些主题式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红色和人文相关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实物载体,因此早期邮票依然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的,但笔者再次说明,如果你对收藏和文化的东西一点兴趣没有,但你喜欢投资,短期获得收益,还是请移步至炒股等领域,老票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老票是用来收藏的,投资只是次要因素。

综上所述,在存世量、历史价值、人文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老票是完全区别于新票的一种东西,我相信,老票收藏的乐趣和意义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未来,老票将以主题式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主题式收藏,笔者前期有发文,请关注笔者进行翻阅。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