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真的日薄西山了吗

钱眼看历史 2025-04-18 09:00:35

针对这个话题,网上已有不少类似的文章,大同小异,在执笔之前,笔者也参考了大量资料,并结合过去与邮商、集邮爱好者的交流,今天,笔者从纯收藏的角度来谈论这个话题。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说,从2018年以后,邮票市场和集邮的群体实际在逐渐萎缩,除了少数的珍邮外,邮票逐渐从过去的投资属性中,逐渐被剥离,在邮币卡市场中,继磁卡后,邮票也紧随其后,逐渐从热门变为了冷门和小众,坊间讨论原因最高的几点分别为:年轻人不玩邮票了,发行方的滥发,老一辈的集邮爱好者逐渐老去或割肉出局,加上大环境不好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效应,导致邮票版块整体进入长期的萎缩和下降通道。基于这些因素,如题,邮票的收藏真的就日薄西山,从此无人问津了吗? 笔者认为,凡是无绝对,尽管邮票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邮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却不容忽视,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1、邮票始终有他的圈子

不可否认,近些年,邮票收藏这个群体在逐年萎缩,这里不包括离场的邮商和投资者,但笔者认为,邮票收藏这个圈子只会逐渐的,无限缩小,但不会消亡,首先,目前邮票收藏爱好者、研学者的主力军涵盖了40-80后,也就是说,假设这个群体主要以收藏邮票为主,而不是纯粹的投机者,那么邮票收藏这个群体在未来的三十年内依然会存在,另外,就是年轻人,虽然普遍的共识是,年轻人不喜欢邮票,而且越往后,越年轻的就越不喜欢,因为他们都不知道邮票是何物又谈何喜欢呢?乍一看,这个确实有道理,但似乎又有些简单粗暴的盖棺定论,难道我泱泱大国十几亿人的90,00后年轻人中,就没有一个喜欢邮票的了吗?那显然不是,有还是有不少的,但这个群体保守估计,应该比老人少,但这里面存在一个变量问题,就是后期国家或教育机构对邮票的宣传力度,以及我后面说的数字藏品的兴起,是否能激发年轻人对邮票的喜爱?这个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因此邮票这个圈子短期内不会消亡,他依然有他的圈子。

2、老票“永垂不朽”

近年来,虽然邮票市场整体疲软,但一些早期的老票和珍稀邮票的价值却始终坚挺,甚至在不断攀升。我们说的老票主要是两个阶段发行的邮票,第一阶段发行的邮票大致是解放前发行的大清龙票、民国邮票、苏区邮票、边区邮票和解放区邮票,第二阶段发行的邮票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的老纪特邮票、文革邮票、编号邮票和改革开放初期截止到1982年发行的JT邮票,这些老票的特点是发行年代久远,发行量少,除了改革开放初期发行的JT票外,其他邮票的存世量普遍较少,品相好的原票更少,因此,老票的收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远不是后期发行的天量邮票能够比拟的,老票更多是文物,像老纪特文编邮票,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两代人的情感归宿,这点又是已经没落的磁卡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笔者认为,老票将会经久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将会逐渐凸显,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不会像后期发行的天量票那样成为垃圾印刷品。

3、邮票是国家名片,是历史文化的记忆

邮票堪称历史文化的微型百科全书。每一枚邮票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是时代的见证者。从重大历史事件到文化传统,从杰出人物到自然风光,邮票的方寸之间展现了丰富的世界。像 1962 年发行的纪 94《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全套 8 枚,图案选取了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如《抗金兵》中的梁红玉、《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等,生动地展现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也让后人能够通过邮票领略到梅兰芳先生卓越的艺术风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邮票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是研究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为后人了解过去提供了珍贵的视角 。在艺术领域,邮票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邮票的设计融合了绘画、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许多邮票邀请了知名艺术家参与设计,使得邮票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例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发行的《第 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 运动项目(一)》邮票,由王虎鸣等设计师精心创作,采用了独特的设计风格,将传统的中国艺术元素与现代体育精神巧妙结合。邮票中的运动图案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极具视觉冲击力,既展现了体育项目的动感与活力,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让人在欣赏邮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因此,邮票决不能被简单粗暴的认为是一般印刷品,老票和后期发行的部分邮票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4、邮票的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邮票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利用区块链与 NFT 技术发行数字邮票,为邮票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2023年,NFT 数字邮票《敦煌飞天》成交量远超同期实体邮票 ,充分显示出数字邮票在年轻群体中的巨大潜力。区块链技术赋予了数字邮票唯一性认证,使其具备了收藏和交易的价值,同时也让交易过程更加透明、安全,吸引了众多年轻藏家的目光。此外,还可以开发 AR/VR 互动体验,扫描邮票图案就能触发动态故事、3D 文物展示等 AR 内容,增强文化叙事趣味性。例如故宫博物院联合邮政推出的《千里江山图》AR 邮票,扫描后能呈现动态画卷,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参与感,为邮票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邮票成为数字化藏品后,大概率会获得年轻群体们的注意,理论上说,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也会“顺藤摸瓜”认识和关注早期邮票,如果是这样,邮票收藏这个文化活动将会被传承下去。

邮票,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的小小方寸,在时代的浪潮中虽历经波折,但它所蕴含的价值和魅力从未消逝。尽管如今面临着市场萎缩、通信方式变革、收藏群体减少等重重困境,但它依然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这离不开对邮票的正确认识和文化传承,更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与热门 IP 合作、优化发行策略以及重塑文化价值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邮票正努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