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次换俘的结果震惊到了!哈马斯用区区20个人质,居然从以色列手里换回了近1986名囚犯!这近乎1:100的交换比例,创下了巴以冲突史上最悬殊的换俘纪录。 看一眼照片就知道,这帮被放出来的都是什么狠角色! 这可不是哈马斯第一次玩 “以少换多” 的戏码,早在 2011 年,他们就用关押 5 年的以色列士兵沙利特,从以色列手里换回了 1027 名巴勒斯坦囚犯,那可是 1:1027 的夸张比例,这次 1:100 反倒不算 “破格” 了。 当时沙利特只是个 19 岁的普通士兵,却让以色列内阁以 26 票支持、3 票反对的高票通过换俘协议,连最高法院都驳回了受害者家属的反对申请,可见以色列对本国人质的 “金贵程度”。 以色列这边的算盘其实很直白,他们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士兵或预备役人员,人质问题直接牵动全国神经。 就像当年沙利特的家人在总理府外扎帐篷抗议了五年,逼得内塔尼亚胡政府不得不妥协,这次更不用说,最新民调显示 74% 的以色列民众支持全面停火换人质,其中六成还是内塔尼亚胡的支持者,这种民意压力下,别说 1 换 100,只要能救人,再高的比例政府也得扛着。 更有意思的是,55% 的民众觉得内塔尼亚胡应对冲突的表现 “糟糕”,他要是在人质问题上再含糊,政治生涯怕是要提前终结,这时候 “舍囚犯保选票” 成了最现实的选择。 再看哈马斯的筹码,虽说只有 20 个人质,但含金量着实不低。这些人质里既有 9 个月大的婴儿,也有 85 岁的老人,还有持有美国、德国护照的双重国籍者,这不仅能撬动以色列国内的同情,还能引来国际社会施压。 而且哈马斯特别会选时机,借着美国、卡塔尔、埃及斡旋的机会,把人质释放和人道主义援助、以军撤军捆绑在一起,逼着以色列做 “一揽子妥协”。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清楚以色列的 “软肋”—— 对本国人生命的极致重视,当年沙利特回家时,整个以色列都像过节一样庆祝,这种国民情感成了哈马斯最锋利的谈判武器。 至于被放的 1986 名囚犯,确实个个都不是 “善茬”。要知道以色列监狱里常年关押着约 6000 名巴勒斯坦囚犯,其中 559 人因杀害以色列人被判终身监禁,这次释放的虽说排除了直接参与 2023 年 10 月 7 日袭击的人,但难保没有 “漏网之鱼”。 2011 年那次释放的名单里,既有杀害平民的凶手,还有后来成了加沙哈马斯头目的叶海亚・辛瓦爾,这次放出来的这批人里,估计不少也是巴勒斯坦抵抗运动里的 “硬角色”。 对哈马斯来说,这些人既是争取民众支持的 “政治资本”,也是补充抵抗力量的 “新鲜血液”,释放他们比拿下一场局部战斗的意义还大。 以色列愿意 “大出血” 还有个隐藏原因:囚犯是 “可再生资源”,人质却是 “不可再生” 的。6000 人的囚犯基数摆在那,释放 1986 人不过是 “库存周转”,后续还能通过各种名义再抓回来,可人质一旦出事,不仅政府要垮台,国民士气也会一落千丈。 而且这次交换还附带了额外好处,比如以军能借停火重新调整部署,还能通过人道主义援助缓解国际舆论压力,等于用 “批量库存” 换了 “核心资产” 和 “喘息机会”。 哈马斯这边更是赚得盆满钵满,用 20 个人质换来了近 2000 名同胞、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巴勒斯坦内部的声望提升。 要知道哈马斯的主要政治对手法塔赫,在囚犯问题上一直没什么作为,这次换俘成功,无疑让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内部的话语权更重了。 更妙的是,他们还借着换俘推动了停火,让加沙获得了每天 400 辆援助卡车的补给,既救了人,又赢了民心,这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说到底,这悬殊的交换比例本质上是 “不同价值体系的碰撞”:以色列把本国人质的价值看得无限高,哈马斯则把释放囚犯的政治意义放得极大,再加上国际斡旋方的推波助澜 —— 比如急于拿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从中撮合,这看似 “赔本” 的交易,反倒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 “最优解”。
哈马斯这一次提醒了以色列,以色列推进一项计划,准备把被关押的哈马斯骨干分子,判处
【70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