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智能驾驶这块的“黑话”越来越绕,“一段式端到端”“世界模型”“

诗筠聊汽车啊 2025-10-17 00:13:31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智能驾驶这块的“黑话”越来越绕,“一段式端到端”“世界模型”“VLA”听得普通人头大,虽然大家都说自己“全国能开”,但这些技术到底都是啥?用起来差别大不大?我就着地平线余总的这篇科普短文,再稍微拓展一下,希望能再帮各位好好梳理一番:

一、咱们先来搞懂三个核心技术分别都是啥?

❶一段式端到端

简单说,这就是让车的“大脑”直接从“看路况”跳到“做动作”,摄像头、雷达收集到的路面信息,不用拆分成“识别红绿灯”“判断车距”“规划路线”等多个步骤,一个大模型直接输出是加速,打方向、还是踩刹车的指令。

就像学开车时直接模仿老司机的动作,不用先背“转弯要打灯”的规则,主打一个“一步到位”,减少了模块衔接的延迟感,开起来自然更流畅无感。

❷世界模型

如果说端到端是“模仿开车”,那世界模型就是“理解开车”。它能像老司机一样,结合时间和空间判断路况——不仅知道“眼前有行人”,还能预判“这人3秒后会不会横穿马路”,甚至在“脑内”模拟“刹车是避让更安全” 。

蔚来的世界模型就有这本事:在小区窄路会车时,能提前看透对向车的停车意图;雨天看不清前车时,会结合多传感器数据“脑补”距离,不会机械地猛踩刹车,它靠海量真实数据和虚拟场景训练,把“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前想一遍,开起来就像有经验的老司机在预判。

❸VLA

VLA全称“视觉-语言-动作”,核心是让车先“看懂场景再动手”。它会把摄像头看到的画面转成“人话”式的语义信息,比如“前方5米有行人横穿,红绿灯剩10秒”,再结合交通规则和司机指令做决策 。

小鹏、理想在用这类技术,开起来最明显的感受是“透明”:中控屏可能会弹出“减速避让,因为右侧电动车要变道”的提示,它不像端到端那样“闷头开”,也比传统系统灵活,遇到潮汐车道、施工绕行这类复杂标识,能像人一样“读懂”背后的意思,而不是只会认标线 。

二、那这三者的核心区别又在哪呢?

我直接举个经典的施工路段的例子,各位就懂了:前方右转车道因临时施工被占用,工人或交警以手势引导车流走直行车道:

︎●一段式端到端:靠学过的类似场景直接变道,动作快但万一没学过就可能会顿一下;

︎●世界模型:会先预判“工人手势是让我变道”“直行车道后车距离够不够”,提前减速留空间,变道更从容;

︎●VLA:会先识别“施工标志+工人手势”,转成语义信息,甚至提示“将从直行车道右转,因右转道施工”,让人清楚它的意图 。

三、最后落到体验上,谁会更“老司机”呢?

其实这三者不是非此即彼,很多新系统会融合使用,但体验差异很直观:

︎●靠一段式端到端的车,像“反应快但没经验的新手”,常规路开着顺,遇到没见过的场景可能突然“懵圈”;

︎●搭载世界模型的车,像“会预判的老司机”,在小区人车混行时会提前减速,高速上能跟着前车轨迹预判拥堵,开着省心;

︎●带VLA的车,像“会跟你解释的搭档”,过ETC抬杆、取餐车道这类特殊场景时,不仅能搞定,还能告诉你“正在识别ETC,即将减速”,减少人的焦虑 。

说到底,智驾黑话再花哨,最终都要落到方向盘和屁股的感受上,是突然刹停吓你一跳,还是像老司机一样稳稳避让,是“闷头开”还是“说清理由再开”,横纵向的体感够不够好,每百公里接管率还能不能再低一些,专注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会比任何技术名词都来得更为管用。

大v聊车一段式端到端听不懂的汽车黑话

0 阅读:1
诗筠聊汽车啊

诗筠聊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