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的厦门码头,谁能想到那个穿旧棉衣、拎布包的“叶依奎”,竟是

枫下的秋千 2025-10-17 12:56:10

1988年两岸开放探亲的厦门码头,谁能想到那个穿旧棉衣、拎布包的“叶依奎”,竟是藏了38年的地下党谢汉光?更没人知道,他磨破的棉衣夹层里,缝着能揭开百人热血往事的生死名单——这哪是普通探亲,分明是用半生隐忍完成的信仰交接! 那会儿码头满是拎特产、攥老照片的返乡人,哭喊声、乡音裹在一起,唯独谢汉光拄着磨亮的竹拐杖,旧棉衣不合身还总往怀里拢。证件上“台湾籍农民”的身份,是他躲了38年的保护色。没人清楚,这个走路都要借力的老人,1947年就受组织派遣到台湾搞情报,后来工委被破坏,同志牺牲的牺牲、被捕的被捕,他成了国民党重点搜捕的对象,只能改名换姓躲进山区种地、打零工。 这38年里,他连做梦都不敢说真名,藏名单的棉衣白天穿、晚上压枕头下,生怕一个不小心,那些烈士的名字就永远埋在岁月里。直到两岸开放探亲的消息传来,他知道机会来了,花三个月伪造身份,把棉衣拆了又缝好几遍,确认名单万无一失才敢动身。踏上大陆土地时,他摸着凉凉的夹层,手指抖得厉害——这一路,走的哪是探亲路,是替牺牲同志回家的路啊! 到大陆后,他没先找亲人,第一时间联系党史部门。当他小心翼翼拆开棉衣,把泛黄起皱的名单递过去时,在场的人都红了眼。就是这份名单,让38年的谜团解开:那些被认定“失踪”的同志,有的在狱中宁死不屈,有的在联络时不幸被捕,每个名字都有了下落。多少烈士家属盼了一辈子,终于知道亲人的结局,能好好哭一场、敬杯酒。 很多人说他傻,用半生换一份名单值得吗?可在谢汉光眼里,这哪是名单,是100多位同志的生命重量,是共产党人在绝境里不能丢的初心。现在再看这份名单,哪是纸啊,是用隐忍和坚守写成的信仰教科书——原来真正的信仰从不是喊口号,是明知要躲一辈子,也绝不丢下半分责任。 你们说,要是那些牺牲的同志知道名单终于送到了,会不会也像谢汉光一样,在心里松一口气?如果你了解过这样的故事,最触动你的又是什么?评论区聊聊吧!

0 阅读:38
枫下的秋千

枫下的秋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