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杨雅琴去世,然而,她的两任丈夫都拒绝出席葬礼,临终之际,她含泪说出:

小疯汇 2025-10-17 21:51:36

1997年,杨雅琴去世,然而,她的两任丈夫都拒绝出席葬礼,临终之际,她含泪说出:“我恨我自己!”让人唏嘘不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演员杨雅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从清醒的缝隙里对护工吐出了一句遗言:“我恨我自己!”   话说,杨雅琴,出生在一个拮据的回民家庭,2岁时母亲就没了,这成了她心底一个永远填不上的窟窿。   而在家里的几个兄姐中,她是最不一样的那个,敏感又自省,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会向为生计奔波的父亲多说一句。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她很早就开始住校,一个人打理生活,可这非但没有让她变得强大,反倒是在一副倔强不服输的硬壳下,包裹了一颗极度渴望安稳“港湾”的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将她推上了舞台,她也非常争气的从前卫话剧团到后来的八一厂,导演们都夸她,是天生吃演员这碗饭的料。   站在台上的她,眼神里有光,能将现实里所有无法言说的压抑,全都倾注到角色身上,不管是农村女性还是女战士,都演得活灵活现。   毫不夸张的说,舞台,是杨雅琴精神上唯一可以自由呼吸的净土。   可偏偏是这份耀眼的光,在那个年代的传统观念里,成了她为换取家庭必须献祭的“原罪”。   她的天赋,在第一任丈夫眼里,不过是“花里胡哨”的东西,于是,她往后每一段通往“归宿”的路,都以放弃舞台为门票。   这哪里是妥协,这分明是一场缓慢的精神自戕,亲手斩断了与真实自我最深的联结。   杨雅琴的两段婚姻,看似主角不同,实际上是同一场悲剧的残忍重播。   第一任丈夫是长辈撮合的工程师,一个踏实过日子的人,他要她放下剧本,拿起锅碗瓢盆,结果,婚姻在无尽的沉默和冷战中走向尽头。   杨雅琴拖着箱子离开,想重返舞台,却发现行业早已换了天地。   这时,第二任丈夫出现了,他比前一个更会说话,一句“女人的归宿是家庭”,精准地戳中了她心中那块最柔软、最无助的地方。   她再一次缴械投降,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安静顺从的贤妻。   可笑的是,杨雅琴为了换取一个名叫“家”的幻象而磨平的棱角和光芒,恰恰是她曾经最吸引人的地方。   当她亲眼撞见丈夫的不忠时,最伤人的并非背叛本身,而是那句理直气壮的指责:“你变得太沉闷了!”   这句话何其残忍:杨雅琴为了所谓的爱放弃自我,却最终因为失去了自我而被爱抛弃。   两次婚姻,都以她沉默地转身、独自离场告终。   晚年,杨雅琴一个人住在老旧小区里,邻居们只知道这里有个不修边幅的独居女人,谁能想到她曾是银幕上光彩照人的演员。   病重住院,身边只有护工,那些曾许诺她未来的男人,一个说“没必要再联系”,另一个干脆挂了电话。   1997年那个秋天,她的葬礼在北京郊区举行,冷清得让人心酸,只有寥寥几位老同事,拿着泛黄的旧节目单,念着她曾扮演过的那些角色,为那个倔强、闪光的“她”无声落泪。   那些角色,或许才是她本可以成为的样子。   “我恨我自己”,这句话,是她对一生最痛的领悟,她恨那个在事业与家庭的岔路口,永远选择后退的自己;   恨那个错把别人的屋檐当成全世界,为此不惜熄灭心灯的自己。   杨雅琴的故事在警示我们,真正的归宿,从来不是谁的庇护,而是那个鲜活、独立、永远不被放弃的自我,心里的光一旦灭了,再温暖的屋檐,也终究只是牢笼。

信息来源:(央视网——忆演员杨雅琴 2010年04月21日)

0 阅读:61
小疯汇

小疯汇

简单学习,简单实践,简单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