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开封市委书记戴季英,自恃功高,向毛主席要官,希望担任省委书记,毛主席气道:“开除党籍,永不录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6年,戴季英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他便接触了进步思想,1926年加入共青团,次年成为中共党员,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作为指挥部成员,他参与了攻占县城的战斗,这次起义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几周,但点燃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火种,也让他成为大别山早期革命队伍的重要一员。 此后,戴季英在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中迅速崭露头角,先后担任多个重要职务,1931年,他成为鄂豫皖省委委员,带领红军开展游击战,1933年,他参与指挥了郭家河战斗,成功歼灭敌军,战绩显赫,此后,他担任红二十五军政委,带领部队长征,最终抵达陕北,为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在陕北根据地建设期间,他卷入了肃反运动,当时,为了清除内部的“叛徒”,许多干部被错误处理,戴季英作为政治保卫局负责人,直接参与了对部分干部的审查和处理工作,肃反结束后,中央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戴季英受到批评,并被警告处分,这一事件对他后来的人生影响深远。 抗日战争时期,戴季英转战华中地区,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的要职,他带领部队在安徽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多次打击日寇,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抗战胜利后,他被派往河南担任区党委书记,负责当地的解放和建设工作,在解放战争初期,他参与指挥了中原突围,为开辟新的战场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被任命为河南省委常委兼开封市委书记,这一职务虽然重要,但并未让他感到满意,长期以来,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资历和贡献远高于同僚,理应获得更高的职位,他开始在各种场合表达不满,对组织的安排提出质疑,他甚至动笔写信给毛泽东,列举自己的功绩,并提出希望担任河南省委书记或进入中央委员会的要求。 毛泽东看到信后,对他的行为极为不满,批示“不可救药”,很快,中央派出调查组前往河南,对戴季英的表现进行全面审查,调查发现,他不仅对组织安排不满,还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倾向,他在干部任用上搞小圈子,将亲属安排到重要岗位,甚至试图通过拉拢群众来施加压力。 1952年2月,中央决定开除戴季英的党籍和公职,随后,《人民日报》公开刊登了这一决定,并通过案例向全党传达了纪律严明的信号,戴季英从此成为党内反面典型,被开除后,他被安排到基层工作,生活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9年,因陕北肃反的旧账被翻出,他被判入狱15年,这一判决让他的生活跌入谷底,在监狱中,他远离公众视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政治环境的变化,一些老战友为他求情,向中央递交材料,希望对他的情况进行重新审查。 1982年,戴季英被解除监禁,恢复了自由,1984年,经中央复查,他的党籍被恢复,并享受副省级的待遇,组织明确指出,这一决定并不否定他当年的错误,而是对其后期生活待遇的调整,此时的戴季英已年近八旬,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起伏,他对过去的争议不再多谈。 晚年的戴季英生活低调,居住在河南省委家属院的一处老房子中,与外界交往甚少,他偶尔接受党史部门的采访,但对过往的错误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争不清”,1997年,他在郑州病逝,享年91岁,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当地烈士陵园,墓碑上简单地刻着“老战士”三个字。
1952年,开封市委书记戴季英,自恃功高,向毛主席要官,希望担任省委书记,毛主席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18 17:54:30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