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闻泰被荷兰冻结资产这事儿,我才明白余承东说这段话的含金量! 之前余承东就说过,以前因为太相信全球化分工了,结果现在差点被搞残了,如果早点搞半导体,就不会现在局面。 当初闻泰搞半导体,走的是典型的全球化捷径。2018到2020年,花了超过330亿拿下荷兰安世半导体的全部股权,这可是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的跨境并购案。 安世脱胎于荷兰老牌企业,是能自己设计、制造、封测芯片的完整链条企业,手里有近一万六千种产品,拿下它相当于直接坐拥全球功率分立器件营收第三的宝座,车规级MOSFET和二极管市占率高达15%以上,苹果、三星这些巨头都是它的客户,那时看来这买卖太值了,不用从零啃技术,砸钱就能买条现成的高端产业链,完美契合“全球化分工”的美好想象。 可这看起来稳赚不赔的买卖,终究还是栽在了“全球化”的温柔陷阱里,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一纸部长令,直接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权限,理由又是万能的“国家安全”。 更绝的是,24小时后三位外籍高管就联名告到法庭,没等庭审呢,闻泰实控人张学政的CEO职务就被暂停,手里的股份除了1股全被托管给第三方,连投票权都没了,这哪是商业并购,分明是给别人递了把能随时锁喉的钥匙。 这会儿再回味余承东那句“太相信全球化分工,差点被搞残”,简直像开了上帝视角,闻泰这330亿砸下去,确实风光过一阵子,2025年上半年安世光净利润就有12.61亿,占了闻泰总利润的266%,等于全公司都靠这海外资产续命。 可美国2024年底把闻泰列入实体清单,2025年9月又出了穿透性制裁规则,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都得受限,荷兰立马跟进动手,这波联动操作把“全球化”的底裤都扒光了——所谓分工合作,不过是人家想给你饭吃时的客气话。 更讽刺的是,这不是闻泰第一次吃大亏,2021年刚收购英国最大晶圆厂NWF,转年英国就用新法逼着它卖给美国公司,如今安世又遭横祸,两次海外并购全折在“地缘政治”上,这还真应了余承东的判断,以为花钱能买技术买安全,结果人家随时能掀桌子。 看看现在的局面,安世近20亿美元资产被冻,闻泰214亿的商誉成了定时炸弹,要是真丢了控制权,全额计提减值能直接把公司砸垮,这不就是“差点被搞残”的鲜活样本? 其实不止闻泰,赛微电子收购德国晶圆厂也被叫停,中资在英国的芯片公司被迫卖股份,近几年中资半导体出海几乎成了“送分题”,以前总觉得全球化是不可逆的潮流,现在才看清,关键技术领域里,规则都是人家定的,说翻脸就翻脸。 余承东当年说“早点搞半导体就不会这局面”,那会儿或许有人觉得是危言耸听,现在看要是闻泰没一门心思走并购捷径,早把砸给安世的钱投自主研发,也不至于现在被人掐着脖子还要补功课。 说到底,闻泰这事儿就是给所有过度迷信“全球化捷径”的企业敲了最响的警钟,半导体这种国之重器,从来不是有钱就能买的,人家的技术积累是家底,怎么可能让你轻松拿走?所谓的“分工”,前提是你得有不被替代的底气,现在国产替代正在加速,车规级常规器件国产化率都80%以上了,高端领域虽然还不足20%,但总比等着被人卡脖子强。 余承东的话之所以有含金量,不是因为说得有多狠,而是因为他早看透了全球化的本质——没有自主可控的根基,所谓的合作就是空中楼阁,闻泰花330亿买的教训,或许能让更多企业明白,与其花钱看别人脸色,不如沉下心搞研发,毕竟在技术主权面前,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那些当初省下的功夫,早晚都得加倍补回来。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