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的情节,但背后隐藏的逻辑却异常现实: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无限能源”的终极王牌。 这已经不是关于几艘航母或导弹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乎文明等级跃迁的能源革命。谈及可控核聚变,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跟在别人身后的追随者,而是冲在最前面的领跑者。 在合肥的科学岛上,那个被称作“东方超环”(EAST)的大家伙,就像一位能量魔法师。它是一个4层楼高、直径8米、重达400吨的“大铁罐”,内部却上演着比太阳核心还要炽热的奇迹。 2024年初,它成功实现了1亿摄氏度高温下,将等离子体稳定约束了1066秒,也就是超过17分钟,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这个“亿度千秒”的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了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距离真正用聚变能点亮第一盏灯又近了一步。 这个成就的含金量有多高?想象一下,实验时等离子体核心温度要达到上亿摄氏度,而承载它的超导线圈却要在零下269摄氏度的极低温下工作,同时产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7万倍。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环境,对材料和工程的要求达到了人类技术的极限。为了解决上亿度高温下没有材料能直接接触的问题,中国科学家巧妙地用磁场编织出一个无形的“鸟笼”,将炽热的等离子体悬浮在空中,使其不接触任何实体。 就连直接面对等离子体的“第一壁”材料,也是中国团队耗时八年、经过上千次实验才研发出的铍铜不锈钢复合材料,这项技术未来将被应用到全球最大的核聚变项目ITER中。 EAST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纪录,它正在悄然改写全球地缘政治的规则。传统的地缘政治围绕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地和运输通道展开,而可控核聚变将权力基础从资源禀赋转向了技术创新能力。 当能源供给不再受地理限制,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能源自主权,进而掌控算力、产业标准等新兴领域的主导权。这或许才是“无限能源”背后最令人敬畏的力量。 中国不仅自主建造了EAST,还承担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多个核心采购包的研发制造任务,交付进度和质量在七方合作中位居前列,被ITER组织总干事评价为“领先于各方”。 如今,这场竞赛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产业化。国家层面投入巨资,成立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得了百亿级的资金支持,目标直指聚变发电的商业化。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相关概念股股价飙升,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国际金融巨头早已提前布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国家队”的稳扎稳打,像新奥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在探索氢硼聚变等更具颠覆性的技术路线,形成了“国家队+民营企业”双轮驱动的独特生态。 从合肥的EAST、BEST,到成都的国际聚变能培训中心,再到上海的聚变能源公司,中国正在下一盘大棋。 “人造太阳”的光芒虽然还未照亮千家万户,但它所预示的未来已经足够清晰。这不仅仅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终极方案,更可能成为重塑21世纪国际力量平衡的关键变量。 当能源成本趋近于零,当算力不再受电力限制,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这场终极能源的竞赛,将如何重塑我们未来的世界格局?你认为谁会在这场竞赛中最终胜出?
新航母正在建造,建造的船坞比福建舰的四号船坞还要大些,而新航母水线分段在船坞内又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