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影响力巨大。
大部分的人都看过这本书或者相关的影视剧,而今天要谈的是这本小说为什么会称为“烂尾小说”?
烂尾小说指的是情节上没有交代清楚,结尾显得很仓促,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而《三国演义》的烂尾更加严重一点,不仅仅情节有问题,更关键的问题是整本书后期人物的塑造方面很失败。
今天小窦便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聊一聊这本书为什么烂尾了,如果你觉得我胡说八道,那么且听我细细道来。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当关羽败走麦城后,紧接着刘备在白帝城驾崩,很多读者会觉得整篇小说开始走下坡路了。
直到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剩下的内容越来越提不起读者的兴趣。
当然这个不能怪罗贯中,虽然是演义小说,但是还是要按照历史的发展去描写。
抛开剧情的因素后,我想问你:
“此时,小说里面还有你熟悉的人物吗?”
当主要人物去世后,作者罗贯中未对新出场的人物做好铺垫,导致读者对其共情性不强。
这也是导致整本书越到后面,唯一值得期待的人物就只剩姜维了。
其实罗贯中后期人物塑造也有成功的,比如司马懿,
第一次出现是在五十六章“蔡夫人议献荆州诸葛亮火烧新野”。
“司马懿为文学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也。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
简单介绍后,等再次出场就到第九十八章。
姜维的塑造,罗贯中也是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姜维和诸葛亮在天水斗智斗勇的过程,这个人物还算全面。
而灭蜀的邓艾和钟会则是在第一百六十三章才登场,作者罗贯中也并未对邓艾做出详细的介绍。
“时中书侍郎钟会在侧。”
“兖州刺史邓艾,足智多谋。”
邓艾的戏份少一点,突兀的出场,倒也能接受。
但是钟会就不同了,后面一个重要的情节描写了钟会联合姜维造反。
因罗贯中对钟会未做出铺垫,导致大部分的读者对钟会没有任何感情,因为读者不知道钟会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不知道他的事迹。
《三国演义》名字中虽然写了“三国”,但是更多的篇幅是给到了蜀汉和魏国之间的矛盾,在陆逊火烧连营后,东吴的人物如孙休、陆抗的篇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罗贯中当时在写书的时候,能够用一些篇幅将这些人在中期或者前期铺垫好,那么读者读起来的体验会好很多。
为什么会导致罗贯中这样写呢?
小窦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市场需求:观众不喜欢听后面的内容,所以罗贯中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写了前中期
三国的故事是说书人口口相传下来,自从宋朝开始,人们开始普遍喜欢听刘皇叔的故事。所以诸葛亮病逝之后,观众不喜欢后面的内容。既然观众不喜欢听,那也就没有写的必要,草草了事即可。
2、故事的完整性:不得不写到三国归晋
既然名字叫《三国演义》,那么三个国家最后的命运如何,我猜测罗贯中是想交代完整,所以不得不写到了三国归晋。很有可能罗贯中是不太愿意写的,这个也导致后半部分读起来很糟糕。
那么,以上内容便是这期的所有内容了,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评论哈~
蒋中华
三国烂尾(疑代写),红楼代写四十回,水浒代写五十回。
神马已死
四个不同的体裁而已,之所以叫《四大名著》是因为教学目的,在我心里《金瓶梅》艺术成就完全大于红楼梦[呲牙笑]
苦主愁客将不知帅
较真儿的话就自讨无趣了,电视剧《雍正王朝》太子还没被废弘历就能读书乱跑了早生最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