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羽绒服和棉被,百姓怎么度过寒冷的冬天?

小窦扯淡 2024-02-29 10:31:53

想象中古人的冬天——烧着热炕,饮着自家酿的美酒,再来一个小火炉,吃着火锅涮羊肉。酒饱饭足后,再穿个蓑衣,独钓寒江雪。

但是实际上呢?这种生活方式只是那些上层人士中,而普通的百姓的冬天并不好过,一直到清朝都有冻死人的事情发生。

历史上的这种记载每个朝代都有,让人不寒而栗。

“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冻死。”——《汉书》班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冻死骨”如若不是他亲眼所见,是大概不会写进他的诗中。

就连在盛唐时候的白居易,他诗中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衣正单”三个字就暴露出来了盛唐时期的百姓生活的水平,再加上棉花普及是宋朝之后的事情,可见当时百姓想要度过寒冬其实很难的。

“城中薪食俱尽,自冬涉春,雨雪不止,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新五代史》欧阳修

公元901年,后梁围困李茂贞,城中粮草消耗殆尽后,有很多人被冻死饿死。

而历史上的围城战役不在少数,粮草也是优先供给士兵的,所以最先挨饿和挨冻的便是百姓平民了。

而到了明清时期,天灾更加严重,雪灾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

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也更是遇到了“小冰河时期”,直接导致大批农民颗粒无收,造成流民情况严重,也为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埋下了伏笔。

清朝的极寒天气也是一点也不少,光绪十九年便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极寒,这场严寒有多离谱了,看看这个记载:

台湾苗栗——“冬十一月大雪,十二月朔复大雪”。

澎湖——“一于一月天大寒,内地、金门、厦门大雪盈尺,为百年所未有,澎虽无雪,奇寒略相等”。

棉花是宋、元朝代才开始普及的,所以宋元之前的百姓穿衣即使再多,也可以说不怎么抗冻。

民以食为天,冬天是没有任何收成的。百姓一般会储存好过冬的粮食,古代一些苛捐杂税重的朝代,百姓能留多少口粮都是个问题,没有吃的就更挨不过冬天了。

明清时候,土豆和红薯的传入,为百姓解决了粮食的危机,不过碰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冬天还是难熬。

其实,看完上面的记载,不难发现,古代普通人的冬天是真的太难熬了。

0 阅读:31
小窦扯淡

小窦扯淡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