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发现:中国,7年来首次 据路透社10月20日报道,中国在2025年9月未从美国进口任何大豆,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近7年来首次出现零进口的情况。相比之下,南美的大豆出货量较去年同期激增。 巴西以单月1096万吨的供货量取而代之,阿根廷出口量更是暴涨九成。这场看似突然的贸易转向,实则是中国历时七年布局的"去美国化"战略终见成效。 特朗普政府2025年2月加征的145%关税,让美国大豆瞬间失去价格优势。原本每吨比巴西便宜200美元的美豆,叠加关税后价格飙升20%,运输成本更因绕道巴拿马运河增加三成。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美豆价格跌至每蒲式耳8.22美元,跌破生产成本15%,700万吨大豆面临腐烂风险。 这让人想起2018年贸易战初期,美国豆农在国会山前倾倒大豆抗议的场景,只不过这次危机更为致命。 但关税只是导火索。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从巴西进口大豆6370万吨,占总量74%,阿根廷进口量同比激增31.8%。 这种转变背后,是五年间建成的"南美大豆走廊"——中资企业在巴西修建的200亿美元铁路网,让大豆从收割到中国港口仅需25天,比美国运输快10天。就像古代丝绸之路重塑东西方贸易格局,现代基建正在改写全球粮食供应链。 中国对美豆的"清零"绝非偶然,而是精密布局的结果。2018年贸易战初期,中国就启动"大豆振兴计划",国内产量五年增长60%至2300万吨,战略储备达4500万吨。 与此同时,巴西大豆进口占比从25%飙升至71%,阿根廷加工产能提升至7000万吨,形成"双核驱动"格局。 这种布局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复杂,中国在巴西承包土地改良土壤,帮助阿根廷建设化肥厂,用全产业链投资取代单纯采购。 技术壁垒的突破同样关键。2024年修订的饲料标准,允许用菜籽粕替代30%豆粕需求。东北某饲料集团负责人透露:"现在用国产非转基因大豆配比,成本比美豆低18%,豆粕用量减少还能提升生猪瘦肉率。"这种"替代革命"让中国对美豆依赖度从2017年的34%降至2025年的不足5%。 失去中国市场让美国农业陷入连锁反应。全美大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农民收入同比下降34%,中西部农场破产率激增。 更严峻的是,美国期货市场出现诡异现象——交易员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美豆期货,因为中国买家已完全离场。 美国政府试图用200亿美元补贴救市,但豆农并不买账。如今美国农业带的政治风向正在逆转,2024年大选中77%农业县支持特朗普,但2025年9月民调显示这一数字暴跌至48%。 这场贸易战暴露了美国农业体系的致命缺陷。巴西凭借中国投资的物流网络,大豆出口额突破1570万吨,占其总出口75%。 阿根廷则用零关税政策吸引中国资本,2025年9月单月出口117万吨创纪录。反观美国,即便将大豆转卖东南亚,也要承受每吨折价400元的损失。就像19世纪英国失去茶叶贸易主导权,美国正经历"大豆霸权"的黄昏。 中国并未止步于此。连接巴西内陆与秘鲁钱凯港的4900公里铁路即将通车,这条"大豆高铁"将运输时效再缩短40%。 更绝的是,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培育抗寒大豆品种,虽然出油率低5%,但适合豆制品加工。这种"多条腿走路"策略,让中国在大豆战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这场危机印证了克鲁格曼的预言:"任何试图通过关税重构贸易的行为,终将反噬自身。"当中国用五年完成从"买买买"到"自主可控"的蜕变,美国才惊觉: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远超预期。就像1973年石油危机教会西方能源自主,2025年的大豆危机或将重塑全球农业规则。 未来三年将是关键转折期。巴西计划将大豆播种面积扩大12%,阿根廷则瞄准饲料加工市场。而中国正在云南试种耐旱大豆,目标三年内将国产大豆自给率提升至35%。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揭示一个真理: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掌握多少资源,而在于构建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体系。 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到郑和船队运回胡椒,中国自古深谙"粮道即霸道"的真理。2025年的大豆清零事件,不过是千年智慧的现代演绎。 当美国还在用关税筑墙时,中国已用铁路和港口编织起新的粮食网络。这不仅是贸易战,更是两种文明发展模式的碰撞——是固守零和博弈,还是共筑互利生态,历史终将给出答案。 信息来源: 英媒发现:中国,7年来首次 据路透社10月20日报道,中国在2025年9月未从美国进口任何大豆,这是自2018年11月以来,近7年来首次出现零进口的情况。 2025-10-20 22:38·《环球时报》官方账号
英国媒体感叹,这是从没有过的情况!来自英国路透社10月20日的消息说,中国在20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