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3日中午,刘峙和刘汝明等人正在蚌埠的司令部里面吃炖牛肉,只听门口一声“报告”,出现一个青年军官,刘峙一看来人是蒋纬国,他嘴里正有一块牛肉,竟囫囵吞了下去,猛然站起,筷子掉落在地上也不管不顾,只是连向门外招手:“快!快进来!外面冷。” 这一幕,把旁边坐着的第八兵团司令刘汝明看得是明明白白。刘峙吞下去的,哪里是牛肉,分明是尊严和军事指挥权。他这个总司令,真正怕的不是对面的解放军,而是南京总统府里那位和他身边的人。 刘汝明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自己就是个典型的“杂牌”,西北军冯玉祥的老部下,能混到兵团司令,靠的是一个“忍”字和一个“滑”字。在国民党军这个大染缸里,他早就看透了,打仗勇猛没用,保存实力才是硬道理。 淮海战役一开打,他就被顶到了商丘,给嫡系的邱清泉兵团当屏障。邱清泉打的什么算盘,他清楚得很,就是拿他的部队当诱饵。刘汝明嘴上抱怨:“他们总是在中心,我们这些杂牌总是给他们打外围。这样做,太令人寒心!”心里却在盘算怎么溜。果不其然,他一个师刚被歼灭,他立马就脚底抹油,带着主力星夜南逃到了蚌埠,刘峙让他留个团守宿县,他理都不理。 现在,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围得铁桶一般,蒋介石下了死命令,让刘汝明和李延年去救。这可是个要命的活儿,谁都知道这是拿鸡蛋碰石头。李延年是嫡系,磨磨蹭蹭,刘汝明这个杂牌,更是把“拖”字诀发挥到了极致。他那部队走得比蜗牛还慢,气得老蒋都要把他“就地解决”了,还真派部队把他司令部给围了一晚上。 这一吓,可把刘汝明吓清醒了。硬顶着不救肯定不行,但真去救又是送死。怎么办?他看着眼前这位被刘峙奉为上宾的“二太子”蒋纬国,一个“妙计”涌上心头。 他没有找顶头上司刘峙或者杜聿明,而是私下里找到了蒋纬国,神神秘秘地说他有个能解黄维之围的奇策。他分析得头头是道:蚌埠西北全是河网,大部队不好走,但可以派一支轻装部队,从淮南绕一个大圈,迂回到解放军背后,来个“抚背而击”,出其不意,一举成功。 这计划听着挺厉害,跟当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似的。但实际上呢?这就是刘汝明的一个政治花招。 第一,他绕开了正常的指挥系统,直接向“太子”献计,这本身就是在表忠心,意思是“你看,我不是不尽力,实在是上面的指挥有问题,我的忠心只有您和委员长能懂”。 第二,这个计划的执行部队,是他自己盘踞在淮南的两个师。如果计划被采纳,成功了,功劳是蒋家的,失败了,他刘汝明就得把最后一点老本都赔进去。他赌的就是蒋纬国这种没多少实战经验的贵公子,听不懂里面的门道,多半会一笑置之。 果不其然,蒋纬国对这个“妙计”不置可否,刘汝明也就不再提了。这么一通操作下来,他既向蒋家表了忠心,又成功地把救黄维这个烫手山芋给扔了。高明!实在是高明! 然而,就在刘峙、刘汝明这些人忙着在饭桌上、密室里玩弄权术,算计自己那点小九九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张无形的大网早已将他们所有人笼罩。他们的一举一动,其实都在别人的眼皮子底下。 这张网的核心,就有像王黎夫这样的人。 谁能想到,国民党联勤总部储备司的少将代司长,一个管着军服、粮食、棉花的关键后勤大员,会是中共的秘密党员?王黎夫这个名字,在当时国民党高层里,代表着“勤勉”“能干”。可在他“勤勉”工作的背后,一份份关乎国民党军队命脉的情报,正源源不断地送往解放军的指挥部。 他根本不需要去前线搞什么惊心动魄的侦察。 军队要打仗,总得吃饭穿衣、要弹药吧?哪支部队调动,兵力多少,装备如何,要去哪里,看看后勤补给的单子就一清二楚。王黎夫经手批复的军饷、军需,就是最精准的军事情报。 淮海战役前,他两次亲赴徐蚌前线“视察”,杜聿明麾下7个兵团、30个军、75个师,总计80万人的兵力部署、部队番号、主官姓名、编制人数,被他摸了个底朝天。回到南京,这些情报立刻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到了华野和中野手里。 更有甚者,他还注意到了蒋纬国部署在津浦铁路沿线的那个神秘的战车团。他以视察配额为名,硬是靠着记忆,把蒋纬国那100多辆坦克和铁甲车沿着铁路线的分布,画成了一张精确的布防图,直接送到了刘邓大军的案头。 所以你看,国民党这仗还怎么打?这边,总司令在饭桌上被吓得连牛肉都不敢嚼;那边,兵团司令正琢磨着怎么保存实力、欺上瞒下。而他们的对手,却早已把他们的家底、部署甚至下一步的动向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已经不是军事上的较量,而是两个系统的对决,一边是腐朽、内耗、离心离德,另一边是高效、精密、众志成城。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黄维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被围歼,本人被俘。而那位精于算计的刘汝明,则因为一直在南线“磨洋工”,带着他的两个军侥幸逃脱,后来还继续在国民党军中担任要职。从他个人角度看,他无疑是“成功”了。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