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张汝京,194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第二年随父母迁到台湾,在那里完成基础教育。进入台湾大学后,他选择机械工程专业,1970年拿到学士学位。之后,他去美国继续读书。 1990年,张汝京回到台湾,进入台积电担任高级职位。那时台积电刚起步,他参与公司运营和产能扩张,帮助推动技术升级。 七年之后,他主导创立世大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出任总裁。公司专注芯片制造,他负责从设备采购到产品下线全流程。世大快速成长,成为台湾重要玩家。 1999年,世大被台积电以50亿美元收购,他继续在台积电任职,但开始考虑更广发展路径。 当时,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落后,依赖进口,他多次考察当地情况,看到设备短缺和人才不足的问题。这让他萌生去大陆建厂的想法,尽管意味着放弃稳定工作。 2000年年初,张汝京决定离开台积电,前往上海筹备新项目。这一步涉及舍弃原有职位和股权收益。公司有规定,如果去大陆发展,相关股票就无法兑现。 这些股票价值不菲,是他在台积电多年积累的结果。但他选择放弃,转而专注大陆芯片产业。那时,大陆芯片技术受制于人,进口依赖让整个行业脆弱。 他认为本土制造是关键,出国考察后,更坚定这一信念。离职后,他联系旧识组建团队,规划厂址和资金募集。抵达上海,他走访投资方,推动合作协议签订。 2000年4月,张汝京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初期资金多方募集,他带领团队在浦东空地启动建设。第一批员工包括台湾技术人员,他们处理设备短缺问题。 2001年,工厂投产,首批芯片下线,尽管产量有限,但标志大陆半导体迈出一步。公司逐步扩张产能,月产量提升。他协调供应商,应对国际限制。中芯国际成长为全球玩家,产能位居前列。 从中芯国际成立起,就遭遇国际巨头压力。从2003年开始,台积电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持续六年。法庭要求中芯支付赔偿金,最终2009年达成和解。 作为条件,张汝京辞去执行董事、总裁和首席执行官职务。 那年,他离开公司,交接工作。中芯国际那时已成全球重要代工厂,这次诉讼让公司付出代价,但也推动内部技术优化。离职后,他未停步,转向其他半导体领域,继续贡献经验。 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进入LED产业,投资创办多家公司,如映瑞光电和升瑞光电。这些项目让他保持在半导体相关领域活跃。 2014年,他创办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大硅片生产。这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公司逐步将产品推向市场。他指导团队调整工艺,推动应用。 新昇的成功,让大陆大硅片从进口依赖转向本土供给。 2018年,张汝京辞去新昇职位,创办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在青岛采用CIDM模式。这种模式整合设计与制造,降低成本。他监督厂房建设和设备协调。 公司聚焦芯片生产,逐步实现量产。芯恩的建立,帮助青岛半导体产业起步,也带动当地就业和技术转移。这次创业,让他从上海转战青岛,继续探索新路径。 2022年5月,张汝京从芯恩离职,转任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这家公司专注功率器件和传感器制造,他参与项目推进,帮助优化生产流程。 积塔的业务覆盖汽车和工业领域,他的加入提升公司技术水平。这次转变,让他回归上海,继续在半导体圈发力。 2025年9月,张汝京加盟上海电力大学,担任特聘教授。他参与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他的经验,帮助学校连接产业需求,培养更多人才。这也标志他职业生涯进入新阶段,专注传授知识。 张汝京一生创办多家半导体企业,从世大到中芯国际,再到新昇和芯恩,每一步都针对大陆产业短板。他的故事,展现个人选择如何影响国家产业。 在全球半导体格局中,中国从追赶到并跑,有像他这样的人在做贡献。技术封锁下,自力更生是出路。他创办企业,正好践行这一理念。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2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