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4年,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有人怒斥她肤浅无知,不懂这则寓言的真正深意,可席慕蓉身为著名作家,又怎会看不懂?那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种“对经典的亵渎”,甚至有人指责她“不配谈文学”,而故事的核心,是愚公带领家人不停地挖山、搬石,世世代代要移平挡住家门口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在语文课本里,这个故事一直被当成恒心毅力的象征,是“坚持就是胜利”的完美教材,那时候,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背下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可席慕蓉作为一个文学造诣极深的作家,会不理解这种象征吗?真不是,她提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有她对现代价值观的思考。 很多人只看到了愚公的执着,却没看到他执着的方式是不是值得提倡,搬山这件事,放在现在,不是鼓舞人心的坚持,而是赤裸裸的生态灾难,如果我们真去移山,大面积破坏山体、水土流失、生态链断裂,带来的后果不是成就感,是不可逆的毁灭。 席慕蓉不是在否定“坚持”,她是在质疑盲目执着是不是还适合今天这个时代,如果连大山都能搬,是不是意味着自然必须为人类让步?是不是暗示着再荒唐的目标,只要一根筋地去做就一定是对的?这个故事灌输给孩子的,不只是毅力,还有“服从”和“牺牲”,甚至是对工具性人的崇拜。 现在的教育,不该只培养“可以苦一辈子也要达成一个目标”的孩子,更需要培养懂得判断、会反思、具备独立思维的年轻人,否则,我们很可能用尽一生去搬一座不该动的山,有人说中国高铁穿越秦岭是愚公精神的胜利,但别忘了,那背后是现代科技、环境评估、工程智慧的结晶,不是盲干,也不是一锹锹土挖出来的信仰。 经典不是不能质疑,它不是圣经,更不是不能触碰的雕像,真正强大的文化,是能够经得住时代重新检验的,不是躺在教科书里一成不变的标签,我们小时候听故事长大,现在是时候让故事也听听我们的声音了,《愚公移山》可以不搬走,但必须得重新读一遍,不然,读了一千次,还是在教孩子“死磕”,却没教他们“看清”。 “你觉得《愚公移山》里的精神今天还适用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诠释坚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聊。 真正的坚持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知道何时转弯,也依然不放弃前行,你怎么看?愚公的“坚持”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吗?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报——席慕蓉:诗歌拯救了我孤寂的学生时代
语文考试可以写负能量作文吗?
【6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