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信源:百度百科——马伟明) 2025年夏,太平洋与大西洋传来的消息形成尖锐对照:中国福建舰完成第八次海试,歼-15战机在电磁弹射器上连续十二次满负荷起降,甲板指挥员激动喊出“稳得跟陆地似的”。 而大西洋彼岸,美国福特号航母再次传出弹射轨道冒青烟的消息,这艘造价飙升至170亿美元的“全球最先进航母”,正被五角大楼勒令必须在年底前解决技术故障,否则整个福特级项目将面临重审。 八年前的2017年,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那句“我们在电磁弹射技术上至少领先美国一代”,曾被西方防务期刊贴上“技术浪漫主义”的标签,军事论坛里满是嘲讽的表情包。 彼时福特号刚服役,130亿美元的造价与先进技术让其成为世人眼中的海洋霸主。但时间终成最公正的裁判,如今《简氏防务周刊》不得不承认:“东亚船坞里的技术稳定性,正在改写航母力量的游戏规则。” 福特号的困境早在1996年立项时便已埋下隐患。为追求绝对技术代差,美军一次性在舰上集成了13项未经验证的新技术,可现实给了残酷一击——2020年海军内部报告显示,其最高无故障记录仅181次,2025年实测故障率仍高达1/400。 更致命的是连锁故障恶性循环:先进拦阻装置使舰载机降落风险高,无故障运行周期仅460次;11部武器升降机仅2部可用,船员人工搬炮弹,效率退回尼米兹级;双波段雷达常现“雪花屏”,近期地中海演习又罢工。 2018年美军勒令“立即修复升降机”,整改耗时四年;2021年启动“可靠性提升计划”,至今未根治问题。 成本失控成为压垮福特号的另一根稻草。预算从最初105亿美元飙升至170亿美元,后续维护投入接近2000亿美元,被媒体痛斥为“美军史上最贵烂尾工程”。 五角大楼2023年《海军现代化困境》报告点出症结:“追求绝对领先的执念,反而成了绊脚绳。”臃肿的军工复合体让30家分包商分散在14个州,仅解决电磁干扰的文件审批就耗掉11个月。 马伟明团队的突围始于2002年一次潜艇动力故障。当时身为副教授的他在机舱熬三天三夜后,大胆提出用直流替代交流的设想,最终攻克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中国军工的“小步快跑”策略更显智慧。所有技术必先经过陆基全尺寸测试,待成熟后再上舰应用,彻底避免了“边建边试”的风险。 这种务实作风在建造中处处体现:电缆敷设时发现电磁兼容性异常,工程师创新采用“电磁围栏”局部屏蔽,省下三周工期;电磁拦阻装置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将着陆误差控制在0.3米内,舰载机轮胎损耗率下降七成。 从2024年初首次出航到2025年夏,八轮海试每月都有新突破,至今弹射次数已超800次,零故障纪录让国际观察家惊叹。 这场跨太平洋技术对决,本质是两套体系碰撞。美国并非输在想象力,而是受军工复合体与产业链裂痕拖累。 纽波特纽斯船厂是美唯一能造核动力航母的船厂,焊工平均55岁,未来五年七成将退休,培养合格航母焊工需三年,人才断层明显。且其重要零部件严重依赖日韩进口,2023年民用船舶订单量仅为中国同期五分之一。 福特号困境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3月,美国11艘核动力航母仅4艘可部署,西太平洋现航母空窗期,日韩等盟友对美军“延伸威慑”可靠性产生动摇。 高昂维护成本使福特级维护费用占航母预算比例从18%升至34%,迫使美军转向“分布式作战”与无人装备,以减少对大型航母依赖。 而中国海军正稳步迈入 “三航母时代”,马伟明团队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2.0”专项已启动,实验室里微型核聚变与超级电容的联试,暗示着更激进的能量利用方式。正如马伟明常对学生说的:“技术突破就像跳高,盯着对手的杆子永远破不了纪录。” 2025年海上格局渐明:福特号整改无期,福建舰电磁弹射器划出完美弧线。马伟明八年前预言成真,这场技术竞速不止是装备较量,证明后发者靠务实战略与体系优势能弯道超车。深海博弈才开场,电磁弹射器的蓄能声宣告海权新时代来临。
新航母正在建造,建造的船坞比福建舰的四号船坞还要大些,而新航母水线分段在船坞内又
【1评论】【9点赞】
大航海时代
马院士也老了!幸苦,我80后也两鬓白发了,时间不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