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被控财务造假遭起诉,离退市还有多远? 2025年8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以投资损失为由,将蔚来汽车和相关高管告上美国法庭,指控其操纵财报、虚增收入。 GIC的话语之重在于其“主权基金”身份,以往极少如此高调出击,对于蔚来的核心指控,是其电池资产合资公司蔚能的盈利究竟该如何入账,该分年度摊销的电池租赁收益,却“提前确认”,导致账面营收和利润被大幅拔高。 这与2022年卖空机构的灰熊报告内容高度一致,再次让BaaS商业模式的会计处理成为众矢之的。 蔚来曾对此做出否认,彼时公司自查、德意志银行等多家机构也不支持灰熊的判断。 但由GIC亲自出手,再度显现主要机构投资者的疑虑未真正被打消,这场风波的直接后果是蔚来股价在香港、新加坡、美国多地市场同步重挫,短线跌幅超过13%。 资本市场的快速情绪反应,说明即便做空报告为旧案,蔚来财报透明度及合规性仍然是投资者心头最大的隐忧。 蔚来陷入“财务造假”风波,不仅事关其企业形象,更牵动二级市场动荡。 曾经作为最受追捧的造车新势力代表之一,蔚来自2018年上市以来,累计亏损已超过950亿元。 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达历史新高,但净亏损仍超200亿元,2025年一季度,蔚来再度录得68.91亿元亏损,资产负债率高达92.55%,接近行业“红线”,亏损、融资压力、高负债成为绕不开的关键词。 以近一年来看,蔚来平均每季度亏损超58亿元,按照目前现金流消耗速度,不进行大额融资的话,仅能支撑到2027年初,若融资迟滞,最早2026年底或将耗尽现金。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毛利率一度跌破10%,长期处于下滑通道,产品线高开低走,主力车型销量不及预期。 尽管2024年以来,蔚来迅速布局多品牌战略,推出乐道和萤火虫系列,试图用差异化产品“自救”,但新品牌初期贡献有限,尚未从根本上改善成本压力与盈亏结构。 即便毛利率逐渐回升至两位数,距离真正盈利尚存在较大鸿沟。 蔚来高层多次喊出“第四季度盈利”的目标,从内部动员到公共舆论,不断强调“多品牌战略转型”、“成本控制成效”、“全新组织架构改革”等手段,意图对外传递决胜信号。 产品层面,乐道L90入市后表现尚可,家庭SUV市场有所斩获,预期单车毛利提升。 “基本经营单元”改革,有效降低了销售及运营成本,二季度净亏损仍接近50亿元,整体运营亏损居高不下,行业巨头入局、价格战持续,市场份额的稳定与盈利的实现并非易事。 退市风险方面,蔚来目前在美股、新加坡、港股三地上市,美国市场对中国公司有较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约束机制。 2019年蔚来曾因股价跌至1.75美元濒临“1美元退市”危机,此后虽度过生死线,但美股市场不容闪失。 最近一年,蔚来股价长时间低于分析师平均目标价,一旦因诉讼、合规事件再度引发恐慌,股价下探临界点,不排除重演“退市警报”。 蔚来这一回早已做好“双保险”:2022年起在新加坡、香港同步二次上市,部分分散了单一市场可能带来的极端风险。 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退市与否实际影响的,是流动性、股价估值和财报信任的“三重底线”。 最近有不少人担心,蔚来会不会因为这场“财务造假”官司真的被迫退市?目前来看,GIC的诉讼已被法院裁定暂缓,等待其他同类集体诉讼先行判决。 从法理和程序上,这类官司通常拖延时间较长,是否构成刑事或强监管层面的大风险,尚无明确定论。 蔚来方面一再强调,自查未见违规,主流投行亦认为BaaS会计口径存在不同专业理解。 但最大的问题不在官司走向,而是投资者的信心是否能被重建:核心财务逻辑是否经得起再次检验?未来能否稳定增长,真正实现盈利?这是市场关注的根本。 这一轮蔚来风波不仅是企业治理与财务合规的一次大考,还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能否在全球资本市场站稳脚跟的典型案例。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但信任一旦失去,要赢回比融资还难,蔚来是否会重蹈昔日“造车新势力”被边缘化的覆辙,还是能抓住多品牌新机遇、完成产融转型? 监管能否优化中概股合规生态、有效对接中美标准,或许也会就此形成新参照。 大家觉得,面对复杂的财务迷雾和剧烈的市场变动,投资者该坚守信仰,还是理性分散风险?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突发!蔚来被新加坡主权基金起诉 相关指控三年前已澄清》
过去72小时,中美稀土博弈没再打嘴仗,直接动了真刀真枪。美国想用立法逼中国让
【20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