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人民日报》刊登,如今她过得怎么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她主动报名到密云县插队,成为果树园的一名劳动者,工作并不轻松,尤其对于一个天生力气不大的女孩来说,农活总是让她疲惫不堪,工分在队里经常垫底,即便如此,她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劳动间隙,她随身带着旧课本,趁着休息时间翻看,晚上,昏黄的油灯下,她坚持练字,复习基础知识。 三年的知青生活让她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也让她更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1976年,生产队有一个宝贵的大学推荐名额,她满怀希望地递交了申请,然而,名额被分配给了另一个人,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在反思:难道自己只能被束缚在这片土地上吗?她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继续努力,用学习填满生活。 1977年10月,高考恢复的消息通过村里的广播传来,刘学红听到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意识到,这是一次真正公平的机会,可能是她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她立刻请假回家复习,把所有旧课本翻了个遍,开始全力以赴准备考试,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辅导资料,她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复习积累。 复习时间不到两个月,她不得不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从理科转考文科,理科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基础知识,而她的理科知识已经荒废太久,相比之下,文科更注重理解和表达能力,短时间内更容易提高,这一选择成了她考试成功的关键。 12月,她走进了考场,这场考试对她来说意义重大,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这个题目让她感慨万千,她把三年来的知青经历写进了作文,从油灯下的学习到错失推荐名额后的坚持,文章真挚感人,阅卷老师被深深打动,给了她99分的高分,这篇作文后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考试成绩公布后,刘学红以北京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后,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那个曾经因为力气小而被嘲笑的女孩,如今成了村里第一个考上北大的知青,带着梦想和期待,刘学红走进了北大的校园。 在北大新闻系的四年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农村的锻炼让她比同龄人更加坚韧,也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她每天泡在图书馆,努力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为日后从事新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从基层记者做起,她跑教育口,对学生和老师的需求非常敏感,她不仅仅满足于报道新闻,还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她创办了多份教育相关的专刊,为当时的年轻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知识。 进入90年代,刘学红敏锐地察觉到互联网的潜力,她意识到传统媒体需要转型,于是积极推动报社的数字化改革,2000年,她参与创办了中青在线网站,带领团队将《中国青年报》的影响力延伸到互联网平台,她经常鼓励团队不要害怕新技术,不会就学,即便是40多岁,她也亲自学习编程,啃代码,确保网站的顺利运行。 中青在线的成功,不仅让报社成功实现了媒体转型,也为全国的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很多身处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这个网站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这是刘学红一直以来的愿望——让知识影响更多人。 2007年,刘学红将珍藏多年的高考准考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红色塑料封皮的小卡片,边角已经磨损,钢笔字迹却依然清晰,对于她来说,这张准考证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奋斗,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退休后的刘学红过着平静的生活,偶尔会到高校为学生们做讲座,她常常鼓励年轻人要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每当谈起1977年的高考,她总是感慨万分:“没有那次高考,我的人生会完全不同,知识不仅改变了我的命运,也让我有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密云田间到北大课堂,再到媒体改革的前沿,刘学红的人生充满了奋斗的印记,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的高考不仅改变了她的命运,也为无数年轻人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信息来源: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高考恢复后北京市第一位文科状元刘学红;中国青年报——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她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位高考女状元,语文差一分满分,她的作文更是被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22 21:52:02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