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缺钱到了什么地步,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 2024年的预算报告写得明明白白,总支出得16.59亿,这还没算上那些大型修缮项目的额外开销,光靠自营收入根本填不上这个窟窿。 那钱到底花在哪儿了?最烧钱的就是那些老房子和老物件的维护,故宫不是普通的办公楼,是980多座木质古建筑组成的世界文化遗产,几百年的房梁、瓦片,哪天漏雨、哪根柱子生虫,都得马上处理,不然塌了就再也没了。就说养心殿大修,这一个项目就耗了好几年,光请专家、找传统工匠、买老木料的钱就不是小数目,要知道现在想找符合要求的金丝楠木,比黄金还金贵。 还有那些梁枋上的彩画,看着鲜艳,其实早就脆得掉渣,修复时用的石青、石绿颜料,得从天然矿石里一点点提炼,一小块颜料的钱就能顶普通人一个月工资,更别说要修复整座宫殿的彩画了。 这还只是古建筑,故宫里还有180万件文物,小到一枚铜钱,大到清明上河图,每件都得小心翼翼伺候着。 书画要控制温湿度防霉变,瓷器怕摔怕碰,连那些金属器物都得防氧化,每年光文物保护的专项支出就有8700多万,这还只是常规维护,真要是哪件文物出了问题要修复,花个几百万都稀松平常。 再者就是人员和安防的开销,这是笔绕不开的硬性支出,故宫里光工作人员就有近2000人,不是随便招个保安保洁就行,得有懂文物修复的专家、搞研究的学者、负责展览的策划,这些专业人才的薪资待遇肯定不能低,不然留不住人。 就说文物修复师,培养一个能独立修复古画的师傅得十几年,人家凭手艺吃饭,工资低了谁愿意干? 还有安防,故宫这么大的地方,藏着无数国宝,安防系统得是全国最顶尖的,几百个安防人员24小时巡逻,监控设备、防火系统、防盗警报器,每天都得检查维护,这笔钱每年就得花好几亿,光人力成本就超过3亿,一分都省不下来。你想啊,要是安防出了岔子,丢一件文物就是天大的事,这笔钱谁敢省? 还有些看不见的开销,普通人更想不到,故宫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不能光想着赚钱,还得搞文化传播和公众教育。比如每年搞的免费开放日,还有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只花钱不挣钱的。 现在还得搞数字化建设,把文物拍成高清照片放到网上,做数字博物馆,让大家不出门就能看故宫,这前期投入的设备、技术开发的钱,都是一笔巨款。 还有那些临时展览,要从别的博物馆借展品,光运输和保险费就高得吓人,布展时还要搭展柜、搞灯光,这些成本都得自己扛。就像之前办的古陶瓷展,光把那些易碎的瓷器从库房运到展厅,路上的安保和防震措施就得花几十万,这些钱都得从运营资金里出。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开销这么大,为啥不多涨点门票、多卖点头文创?这话就说到点子上了,故宫不是普通商家,它得兼顾公益性,门票价格几十年没怎么大涨,就是为了让普通人都能进得起宫。 文创也不是想卖多少卖多少,得符合故宫的文化定位,不能瞎开发,不然砸了自己的招牌。 单霁翔之前就说过,故宫赚钱不是为了攒钱,是为了让文化活起来,文创收入其实都补贴到了文物保护上。 而且政府给的补贴也不是乱给的,2024年7.69亿的财政拨款,大部分都用在了文物保护和博物馆运营上,每一笔都有明确的预算,根本不是拿去挥霍了。 说到底,故宫的“缺钱”,缺的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钱,不是运营不善导致的缺钱。 它要守护的是中华文明的根,这些钱花在修房子、护文物、育人才上,每一分都花在了刀刃上。 要是没有政府补贴,光靠门票和文创,要么就得涨票价让普通人进不起宫,要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古建筑腐朽、文物损坏,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所以说,故宫需要补贴不是丢人的事,反而是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表现,这笔钱花得值,花得有意义,是在为咱们子孙后代留住这座千年宫殿。
万万想不到原来这个就叫“爸道”!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