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有一个建议:台湾回归后即不设省,也不设任何行政区,而是像美国夏威夷一样

韫晓生 2025-10-23 14:55:51

[中国赞]有一个建议:台湾回归后即不设省,也不设任何行政区,而是像美国夏威夷一样,变成特别军事区。   (信源:网易——我建议:台湾回归后不设省,而像美国夏威夷一样,变成特别军事区)   台海的风向彻底变了。过去人们热衷于讨论“海峡中线”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线,现在,真正的焦点已经转移到岛屿本身的物理空间和经济结构上。   解放军那铁桶般的六区围岛演训,早已把所谓的“中线”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不仅是一种军事宣示,更像是在问一个根本问题:未来怎么办?   有一种思路正在浮现,它不谈空泛的口号,而是算一本实实在在的经济账。这个蓝图的核心逻辑是,账本的力量,远比战争宣言更有穿透力。   整个台湾岛的地理概念正在被军事压力重塑。当台湾军方内部评估西部机场撑不过48小时,不得不启动“战机东移”计划,将一半的空战力量塞进东部的花莲和台东时,这就等于承认了全岛已无前后方之分。   为了这个计划,近10亿新台币被砸向东部,跑道从3条扩建到6条,花莲的佳山与台东的志航地下洞库也在拼命扩建。据说那佳山洞库的洞口大到能塞下两个足球场,可见其焦虑。   讽刺的是,台军在2021年还将原有军团改为五大“作战区”,在如此狭小的岛上划分战场,反倒凸显了被“一体化”压缩的窘境。   物理空间被强行整合,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铺平了道路。与其把未来的驻军看作一笔沉重的财政开支,不如换个视角,学学美军在太平洋的玩法,把它变成驱动地方经济的引擎。   看看关岛,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军事基地,人均GDP却高达4.3万美元,比台湾还高出15%。再看夏威夷,军事基地只占了5%的地,却为当地贡献了超过20%的GDP。这背后是一套成熟的军民融合模式。   军事需求可以系统地转化为地方订单。比如能源,美海军在夏威夷推动的项目,就为6500户军属家庭提供了太阳能;在珍珠港,巨大的光伏阵列拔地而起,甚至还投资千万美元研发用蔗糖做燃料。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基地自身,又能反哺地方。   未来可以设想,在高雄、基隆设立军民两用特区,平日里发展物流旅游,就像邮轮停靠在珍珠港旁一样;一旦有事,又能瞬间切换为后勤补给中心。   未来的驻军,比如那三支预备役师转成的守备部队,将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和投资实体,而其中的精锐力量,最终还可能转型为海军陆战旅,执行更广泛的任务。   这套模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不动声色地重塑人心。当经济利益足够大时,意识形态的纷争自然就没了市场。   冲绳就是个例子。美军基地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超过十万个就业岗位,基地工作的薪水是当地便利店员工的两倍多。这种经济上的依赖,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反对情绪,基地周边反而形成了繁荣的商圈。   这种逻辑在台湾也曾小范围应验过。台东机场扩建时,征地补偿相当丰厚,不少果农一夜暴富,还靠向工地卖水果赚了第二桶金。可以想象,起初民众可能会抗议军事设施,但当旁边的免税超市能买到便宜得多的商品时,身体会很诚实地去排队。   说到底,这种治理模式并不强求你改变想法,而是通过创造一个让大家“腰包鼓起来”的现实,让任何政治对抗都失去根基。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就是让“收银机叮叮当当的响声”,彻底盖过剑拔弩张的叫嚣。   台海未来的长治久安,答案或许不在武器库里,而在于能否成功构建一个高效的“军民融合示范区”。   当一个军事存在,不再是冰冷的威慑符号,而是与每个家庭的收入、电费单和购物体验都息息相关时,地缘政治的坚冰,可能就在经济的暖流中悄然融化了。这本经济账,才是最朴素也最根本的解法。

0 阅读:2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