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 WPS,就把美国整破防了? 前不久,欧美一些国家发现,如果中国强迫外国公司使用WPS格式提交文档,美国公司就有可能买不到中国的稀土了。 最近不少人听说,中国对稀土出口有了新要求,境外企业申请出口得用中文 WPS 格式提交文件,这事儿让美国企业犯了难,甚至有人说美国因此 “破防” 了。这可不是瞎传,背后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产业逻辑的。 首先得明确,这不是随便提的要求,是商务部 2025 年第 61 号公告里写清楚的,针对含中国成分的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申请材料必须中文提交,附件格式限定为 WPS。 以前这类官方文件大多认微软的 Word 或 PDF 格式,这次指定 WPS,确实是打破了惯例。 为啥一个文件格式能让美国在意?关键还是稀土的分量。中国掌握着全球 93% 的稀土深加工产能,美国根本离不了。每架 F-35 隐形战机要 200 公斤中国稀土造发动机和雷达,半导体行业每年得花 240 亿美元从中国买稀土材料。美国企业要是拿不到中国稀土,生产线都得停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都预警过这风险。 现在要拿稀土,就得过 WPS 这道关,这给美国企业带来了不少实际困难。首先是翻译成本涨了,以前用英文文件就行,现在得全套中文,翻译和校对费用比之前高了 320%,一些中小企业根本扛不住,直接退出采购市场。 然后是技术上的管控,要求的 WPS 文件得用国产 UOF 格式,这种格式有修改痕迹追溯功能,改一点都能被记录下来。 以前有美国企业把中国稀土转去军工,却谎报是民用,现在这招行不通了。还有审核周期变长了,从 7 天延到 21 天,还得补更多中文材料,美国军工企业都是 “零库存生产”,根本等不起。 可能有人问,WPS 靠谱吗?其实它早不是小软件了,1988 年就诞生了,比微软 Word 还早 5 年。 现在支持 12 种操作系统,不管美国企业用什么设备都能打开,而且 UOF 格式通过了国际认证,覆盖 68 个国家,不算特殊要求,是国际标准里的选项。国内 3100 多家党政机关都用它做国产化替代,政府和央企里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到了 91% 和 87%,技术成熟度没问题。 这事本质不是针对谁,是中国在掌握规则主导权。以前我们总在适配别人的软件和标准,现在在稀土这种关键领域,开始用自己的技术标准。 就像做买卖,以前按别人的规矩来,现在我们作为最大的稀土加工和出口方,定自己的文件格式要求,其实是正常的。而且政策也没不让用其他软件写内容,只是最后提交得转成 WPS 格式,也算留了灵活空间。 美国为啥觉得难办?因为重建稀土供应链至少要十年,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而且 WPS 这步棋,不只是要个文件格式,是用国产软件筑了道数字屏障。 现在 WPS 的海外用户已经突破 900 万,要是慢慢成了涉华经贸文件的默认格式,美国企业更得适应。 有人担心这会抬高门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WPS 从以前跟着微软适配格式,到现在被写进国家级出口管制公告,花了 37 年。这背后是国产软件在稳定性、安全性上的进步,才有了被官方认可的底气。 说到底,不是 WPS 本身有多 “厉害”,是它和稀土绑在了一起。稀土是硬资源,WPS 是软标准,合在一起就让美国企业不得不重视。这不是要卡谁的脖子,是中国在保障自己的资源安全和数据安全。美国要是不想受影响,要么接受 WPS 格式,要么就得花十年时间另起炉灶建供应链,显然前者更现实。 所以说,不是 WPS 整得美国破防,是中国在战略资源和技术标准上的主动权,让美国不得不适应新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