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放狠话:不听话就整死你。中国一边抛美债,一边又买回来,操作让人看不懂。美国盟友凑了120亿救场,杯水车薪。中国一季度甩卖的比他们三季度买的还多。 2024年的金融市场上,中国的一连串操作让外界摸不着头脑。先是大幅减持美债,又在收益率回落的时候悄悄补了一点。 这样的动作看似矛盾,却藏着深意。有人说这是试探,也有人觉得是策略。对中国来说,这场操作不是情绪化的举动,而是一场有节奏的博弈。 这场风波的起点,还得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访华开始。那年春天,她到了广州,开口就讲“产能过剩”,批评中国靠补贴撑起的产业在全球掀起价格战。 表面上看,这像是一次贸易争端,实际上背后是美国深陷债务危机的焦虑。美国的国债规模早已突破36万亿美元,光是利息就要花掉上万亿。 此时的中国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过去十多年中国手握上万亿美元美债,如今逐步减到七千多亿。这不像是激烈的对抗,更像是在用“太极”的方式给自己减压。 中国没有一次性抛售,而是根据市场动向慢慢出手,收益率高就卖一点,收益率降就小买一点,不让市场情绪彻底崩盘,也不给美国抓住“挑衅”的口实。 同时,中国在悄悄把资金挪向更稳的方向黄金和资源类资产。这种换仓看似低调,却体现出一种稳中求变的思路。 美国方面当然不敢坐视。中国减持后,美债市场一阵波动。耶伦和她的团队立刻拉上盟友救场。 日本和英国的动作最明显,日本增持了千亿美元,英国也追加了近五百亿美元,好像要弥补中国留下的缺口。 可细看这些数字就明白,他们的买入量抵不过中国上半年的减持。加上日元和英镑自身都在贬值,买美债更多是为了稳本国汇率。 到了2025年,中国的减持还在继续。月度持仓再度跌到七千三百亿,是自2008年以来的新低。 看似它只是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实际上,这一连串操作已经在改变全球资本的流向。美国的总债务继续膨胀,连利息支出都创下纪录。 这时,国际储备结构也在悄然变化。二十多年前,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超过七成,而现在已经降到不到六成。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增加欧元、人民币和黄金的持仓。去美元化并非一阵风,而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果。各国在看的是未来,而不是短期利益。 无论耶伦如何游说,全球的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中国的节奏看似缓慢,却在一点一点扭动格局,它既没有彻底转身,又不再依赖单一资产,这种灵活的策略,使它在动荡的全球市场里留出了回旋的余地。 这场“减与买”的游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不同的经济思路。中国选择降风险、稳步调整,美国则靠借贷维系信任。 未来几年,这场博弈不会停止。美元或许暂时不会被取代,但它的霸主地位正在被慢慢稀释。这不是哪一个国家推动的结果,而是整个世界在寻找一个更平衡的秩序。 想要稳住局面,美国必须面对现实,别再指望别人替它擦账,而中国的谨慎步伐,或许正是新格局来临前最清醒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