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花6500亿卢比,订购1100台战机航空发动机!向美国通用电气订购,向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订购,向法国和俄罗斯订购。 印度这波操作,本质上是把“砸钱补短板”的思路贯彻到了极致。就说这6500亿卢比的发动机订单,换算成美元就是74.4亿,要买1100台分给三款装备,看似手笔很大,实则暴露了印度航空工业的致命伤——自己造不出能用的发动机。 折腾了几十年的国产卡韦里发动机,到现在都没能给LCA“光辉”战机装上,导致这款1983年就立项的战机,熬到2019年才勉强服役,年产量还不足10架,只能一直依赖美国通用电气的F404发动机续命。 这次订的发动机里,美国GE的GE-414要给新一代的AMCA隐身战机用,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的产品可能配给无人机,但即便这样,印度国防官员自己都承认,得花大力气建高空测试设施和工业基地,不然连发动机维护都搞不定,更别说搞什么国产生态了。 还有S-400防空导弹,印度军方张口就说5.7印巴冲突里用它击落了5-6架巴军战机,这话听着提气,可转头就被现实打了脸。 同一天的空战里,印度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机反倒被巴基斯坦的歼-10CE击落3架,残骸里的法国航电设备都被拍了下来,法国情报官员都没法否认这损失。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印度砸钱续购,毕竟他们2018年花54亿美元买的5个S-400营,已经部署了3个,剩下的要拖到2026年底才交货,现在又追加1000亿卢比买导弹,还想把S-500也纳入囊中。 印军高层把S-400吹成“改变游戏规则”的神器,莫迪也说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实力”,可连自家最先进的“阵风”都没法和俄制系统形成数据链协同,真打起来恐怕还是各自为战的局面。 至于2040年的军备目标,更像是把地图开疆搬进了现实。先说那26架新订的“阵风”M舰载机,74亿美元花出去,单机均价2.85亿,比美国F-35C还贵出近一倍,结果发现自家“维克兰特号”航母的升降机宽度才9.12米,根本塞不下翼展10.9米的“阵风”,要么把机翼拆了再装,要么就让战机在甲板上风吹日晒,实战中装机翼得花90分钟,等装好仗都打完了。 之前买的36架“阵风”妥善率已经低于60%,现在再加26架,后勤部门怕是要愁得睡不着觉。而号称要在2035年量产的AMCA隐身战机,虽然国防部长特批了18亿美元搞原型机,计划造120架,但看看“光辉”战机36年的研发周期,就知道这目标有多悬。 更讽刺的是,AMCA初期还得用美国发动机,所谓的国产110KN级发动机连图纸都没画明白,却敢吹嘘要搞“5.5代战机”的AI协同技术,简直是把野心当实力。 地面装备和海军的规划同样充满理想主义。1800辆第四代坦克听起来唬人,可印度国产阿琼坦克当年因为技术问题差点下马,现在主力还是俄制T-90,真要凑够1800辆,大概率还是得靠进口。 布拉莫斯导弹倒是印俄合研的“明星产品”,但要部署到高原地区,光有导弹还不够,配套的雷达和机动发射车能不能适应高原环境都是问题。 海军的10艘核动力军舰和核潜艇更是天方夜谭,印度唯一的“歼敌者”号核潜艇之前还出过水下撞山的事故,核动力技术远没成熟,而全球能独立造核动力军舰的国家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印度想在2040年实现这个目标,不亚于痴人说梦。 说到底,印度这波操作还是老样子:钱花得比谁都欢,效果却打了折扣。一边喊着“国产自主”,一边把1100台发动机的订单全给了外国厂商;一边宣称S-400战力强悍,一边自家战机在空战中被按在地上打;一边规划着2040年的强军蓝图,一边连航母和舰载机的适配问题都解决不了。 这种“左手买装备,右手画大饼”的模式,看似能快速提升纸面实力,实则把自己绑在了国际供应商的战车上,美国的发动机、俄罗斯的导弹、法国的战机凑在一起,光是后勤维护就得忙得焦头烂额,更别说形成真正的作战体系了。 或许对印度而言,这些订单与其说是军备升级,不如说是给国内外看的“实力秀”,毕竟喊出的目标越宏大,越能掩盖国产工业的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