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方比五苓散“还强”,不仅利水湿,还软坚散结通经络,囊肿、包块、息肉都怕它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25 14:49:24

这个古方比五苓散 “还强”,不仅利水湿,还软坚散结通经络,囊肿、包块、息肉都怕它! 提到利水湿,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五苓散。的确,这个出自《伤寒论》的经典方剂,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面颇具威名,对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等病症效果显著,尤其适合体内水湿泛滥,且伴有阳气不足的人群。   然而,五苓散也存在局限性。它主要侧重于解决较为单纯的水湿问题,对于 “水湿凝聚成块,兼夹血瘀,阻滞经络” 这类复杂情况,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以肾囊肿为例,中医认为肾囊肿多因肾气亏虚,水湿痰浊内生,日久与瘀血相互搏结,阻滞肾之经络,从而形成囊肿。这可不只是简单的水湿为患,还涉及到瘀血与经络堵塞的问题。五苓散虽能利水湿,但缺乏软坚散结之力,也难以打通肾经的瘀滞,所以无法有效抑制肾囊肿的生长,更难以使已经形成的囊肿缩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更为全面的古方 ——“软坚化囊通肾汤”。它源自古代医家对肾囊肿及类似病症的长期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结合了《内经》中关于 “积聚” 的理论,专门针对肾囊肿 “水湿瘀阻、肾经不通” 这一核心病机。   原方: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三棱、莪术、穿山甲(现多以炮山甲替代)、生牡蛎(先煎)、海藻、昆布、甘草。   若肾囊肿直径较大,超过 5cm,可加鳖甲增强软坚散结之功;若伴有腰部刺痛(瘀血明显),可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若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肾阳虚症状,可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   全方十二味药配伍精妙,不仅有利水湿的基础,更具备软坚散结的主力与通经络的疏导,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环环相扣、直击囊肿根源。   先看利水湿部分 ——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猪苓利水渗湿,泽泻利水作用尤强,二者协同,使水湿从小便而出;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从根本上杜绝水湿生成;桂枝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推动水湿排泄。这五味药共同作用,先断了囊肿生成的 “水湿源头”。   再看软坚散结部分 —— 三棱、莪术、穿山甲、生牡蛎、海藻、昆布。肾囊肿是水湿与瘀血凝聚的硬块,普通利水药难以化解,需用软坚散结之品。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打散囊肿内的瘀结;穿山甲善于通经活络、消肿排脓,助力药力直达病所;生牡蛎咸寒软坚,软化坚硬的囊肿;海藻、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增强软坚散结之力。这六味药直接针对囊肿本身,从各个角度将硬块软化、消散。   接着是通经络的疏导组 —— 桂枝、穿山甲。桂枝不仅能温阳化气,还可温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顺畅;穿山甲通经活络,擅长打通肾经的瘀滞,让被打散的水湿瘀血能够顺着经络排出,防止其再次凝聚成囊肿。二者配合,为水湿瘀血开辟 “排泄通道”。   最后是调和的平衡组 —— 甘草。众多软坚散结的药物药性较为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甘草能调和全方药性,缓和三棱、莪术等药的峻猛之性,防止其伤正;同时,甘草还能健脾益气,辅助白术、茯苓巩固脾胃功能,使水湿不再内生。有了甘草,方子既能强力散结,又能顾护正气,适宜长期调理。   那么这个方子适合哪些人呢?比如查出肾囊肿(直径小于 5cm,无恶变倾向),伴有腰部坠胀、疼痛,小便不利,肢体困重,舌苔白腻或水滑,还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等 “水湿瘀阻经络” 的症状,它都能发挥化解作用。   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方子软坚散结之力较强,有两类人不适合直接使用:一是本身气血虚弱的人(如经常感到疲倦、气短、面色无华),直接使用可能会进一步耗散气血,需要加入党参、黄芪、当归等补气血的药物,做到攻补兼施;二是肾囊肿直径超过 5cm,或检查提示有恶变风险的,不能单纯依靠中药治疗,应先由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此时中药仅可作为术后调理以预防复发。

1 阅读:108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