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时,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

如梦菲记 2025-10-26 11:51:48

2012年,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时,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不用陪我。”保安说:“不是陪你,是盯着你!”单霁翔这才知道,故宫的库房为了保护文物安全,不允许一个人进入,哪怕你是院长也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单霁翔刚当上故宫院长,想着先去库房看看这些传世国宝,刚走到门口,两个壮实保安就贴身跟上了,单院长客气地摆摆手,说不用陪我,没想到保安直接回了句:“不是陪你,是盯着你。”   这话听着扎心,但单霁翔后来明白了,这就是故宫的规矩,库房钥匙分两把,一把在文物守护人手里,另一把在监护人那儿。   任何人想进去,必须两人同时在场,谁都不能单独接触文物,这制度听着冷冰冰,其实是用最笨的办法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比如故宫的老前辈单士元定下的铁律:凡是在故宫工作的人,家里一件文物都不能收藏,这不是不信任谁,而是要把所有可能的怀疑都堵死。   就像老话说的“瓜田不纳履”,你在瓜地里弯腰系鞋带,别人难免多想,在故宫上班的人如果家里摆着古董,哪怕是自己买的,时间长了也说不清楚。   单霁翔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故宫从头到尾走一遍,他买了20双老北京布鞋,穿烂一双换一双,硬是用五个月时间把9000多间房屋全走遍了。   这一圈下来,他把186万多件文物重新清点了一遍,每件都登记在册,很多东西在库房里躺了几百年,这回总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证明。   走得越多,他心里越不是滋味,故宫那时候只开放了三成多的区域,绝大部分文物都堆在阴暗的库房里。   有次他看见一尊兵马俑歪斜着放在担架上,连个像样的安置都没有,当时他就想,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该这么憋屈地待着。   改变得从最实际的地方开始,武英殿本来没多少人去,修好后变成了陶瓷馆,慈宁宫也重新收拾,改成了雕塑馆。   那些原本没人管的石雕木雕,终于能摆在展厅里让人好好看了,还有被花房围了几十年的南三所,拆掉那些破旧建筑后,整个院子都亮堂了。   最棘手的是钱的问题,故宫每年门票收入有八个亿,但这些钱要全部上交,返回来的只够日常开支的一半多点。   想修文物、搞展览、维护古建筑,剩下的钱得自己想办法,单霁翔琢磨着,不能光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得让这些文化真正流动起来。   他开始研究年轻人喜欢什么,故宫文创就是那时候做起来的,严肃的康熙皇帝能印在笔记本上卖萌,古代瓷器的纹样能变成口红和雨伞的图案,这些东西一推出就火了,大家抢着买。   单霁翔自己都笑着说:“故宫文创最大的毛病就是经常买不到。”到2017年,光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就有十几个亿,修文物的钱总算不用发愁了。   这些改变带来的不只是钱,以前大家提起故宫,总觉得是个遥远的地方,跟自己生活没什么关系。   现在不一样了,你用着印有故宫图案的东西,可能会想起某个展厅里见过的青花瓷,你撑着故宫的伞走在雨里,脑子里可能会闪过太和殿屋檐上的龙纹,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真的走进了日常生活。   单霁翔在任的七年里,故宫开放面积从三成多扩大到了接近八成,那些原本在库房里蒙尘的文物,修好后摆进展厅,每天接受成千上万人的注视,它们身上承载的不只是艺术价值,更是几千年文明的见证。   保安盯着院长进库房,听起来不近人情,但这恰恰是对文物最大的尊重,这些东西一旦丢了或者坏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制度严一点,才能让老百姓放心,让文物安全地传下去,而单霁翔做的那些改革,是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让更多人能真正看到这些国宝,感受到它们的价值。   故宫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护和传承从来不矛盾,把文物锁起来固然安全,但让它们走出去、活起来,才是更好的保护,当越来越多人了解这些文化、喜欢这些文化,它们就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生长,一代代传下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不用陪我!保安:不是陪你,是盯着你!——中国网资讯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