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报 中美经贸谈判无果 10月26日,中美经贸会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结束,实际双方虽未当场签署正式协议,但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同意进一步确定具体细节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 此次磋商中,美国尚未宣布取消对华关税,中方关于芯片出口管制等领域的关切也未得到即时回应。需要澄清的是,马可·卢比奥的身份是美国参议员,并非国务卿,且暂无权威报道显示其在此次磋商后发表相关言论。 从议题来看,双方围绕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核心问题展开了坦诚交流,中方明确表示中美经贸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分歧应通过平等协商解决,美方也认可需以尊重方式处理分歧、加强合作。 这场谈判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表面平静,底下暗流涌动。双方握手微笑的背后,藏着多少未解的难题?关税大棒还悬在空中,芯片枷锁依然紧锁,这哪里是简单的经贸对话,分明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看看历史数据吧。自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来,美国对华加征的关税覆盖了超过3500亿美元商品。中国被迫反制,全球供应链为此颤抖。这场拉锯战让美国消费者多掏了数百亿美元,中国企业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数字不会说谎,谁都别想在这场较量中独善其身。 芯片领域更是刺刀见红。美国联合盟友步步紧逼,试图锁死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咽喉。但中国人从来不信邪,自主研发的脚步反而越走越快。这就像下棋,你堵我一条路,我另辟蹊径杀出重围。 谈判桌上的每一句话都重若千钧。美方说着“尊重”,手里却攥着制裁清单;中方谈着“共赢”,眼里盯着核心技术突破。这种微妙平衡,需要何等的智慧与定力。 农产品贸易始终是敏感话题。美国农场主眼巴巴等着中国市场,中国也需要稳定粮食进口。可贸易政治化让简单买卖变得复杂。想想那些滞销的大豆、困在港口的葡萄酒,实在令人唏嘘。 芬太尼问题更是牵扯深远。美国自己禁毒不力,却想靠外部施压解决问题。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注定难见成效。根源不除,毒潮难退。 造船业和海事物流的301调查,暴露了美国产业保护的焦虑。当竞争不过时就用行政手段干预,这哪是市场经济该有的样子?中国造船业凭实力崛起,不该成为替罪羊。 说到底,这场谈判折射出更深层的矛盾:一个守成大国与一个崛起中力量的碰撞。美国放不下霸权思维,中国坚持发展权利。这种结构性矛盾,不是几次会谈就能化解的。 但总要有人先伸出橄榄枝。中美经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脱钩只会两败俱伤。就像两个人绑着脚走路,谁也跑不快,还可能一起摔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