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正在培养带娃专家 当00后大学生还在为“脱单”发愁时,一批高校已经悄悄开设了“带娃课程”,把育儿知识搬进了大学课堂。从婴儿急救到儿童心理学,从辅食制作到亲子沟通,这些曾经属于月嫂培训的内容,如今正成为高校选修课的热门选项,一场关于“科学育娃”的学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这场变革背后,是年轻一代对育儿焦虑的提前防御。某985高校开设的“婴幼儿发展与照护”课程,报名人数从2022年的30人暴涨至2024年的500人,授课教授透露:“很多学生说,学这个不是为了马上生孩子,而是怕以后当父母时手忙脚乱。”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共鸣——某育儿博主发布的“大学生学换尿布”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高赞留言是:“现在学,总比以后被娃逼疯好。”
高校育儿课的火爆并非偶然。2023年某机构调查显示,76%的95后认为“育儿知识应该提前储备”,43%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学习婴幼儿护理技能”。更有趣的是,某师范院校的“儿童游戏设计”课上,学生们不仅要设计玩具,还要亲自扮演“人形婴儿”体验被抱姿势,这种沉浸式教学让男生们直呼“比高数还难”。
类似实践早已在国外高校普及。日本早稻田大学2018年就开设了“育儿模拟实验室”,学生需连续72小时照顾电子婴儿,记录其哭闹、进食等数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未来父母项目”则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40小时的育儿实习。如今中国高校的跟进,被专家解读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预演”。
从“恐婚恐育”到“科学育娃”,这代年轻人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当高校把育儿课变成“人生必修课”,或许正在传递一个信号:养孩子不是“本能驱动”的冒险,而是可以系统学习的技能。毕竟,与其等娃出生后手忙脚乱,不如先在实验室里练好基本功——毕竟,未来的父母,可能都是“持证上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