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火了!”近日,陕西西安,一男子陪着80岁的父亲去医院看病,结果被医生一眼诊断出冠脉严重病变!男子全程没有说过自己身体不舒服,而医生仅靠男子嘴唇发紫就看出了端倪,网友:这莫非是神医? 西安某医院急诊室的灯光下,八旬老人的监护仪还在滴滴作响, 刚被抢救回来的他,同时遭遇急性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大出血。 两种病的治疗方案简直是 “对着干”:心梗要抗血栓通血管,出血却要止血防扩散,Mayo Clinic 明确指出这类 “冲突性病情” 处置难度极高,西医团队调了三次用药剂量,才勉强把生命体征稳住。 就在护士记录数据的间隙,主治医生突然停住笔,目光落在旁边陪护的儿子身上:“你嘴唇怎么发暗?” 男人愣了一下:“可能是熬了夜,没事。” 可医生没放过去,医学上这种 “紫绀” 体征,按宾夕法尼亚医学的研究,要么是血氧饱和度低于 90%,要么是循环系统供血不足,都是心血管出问题的信号。 没等男人反驳,医生已经拉来心电图机。 十分钟后,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他的冠状动脉是 “三支病变”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全有严重狭窄。 JACC 期刊的循证研究显示,这种情况属于 “猝死高危”,哪怕没有胸闷、胸痛的症状,也可能突然心梗,而且合并危险因素时,中长期预后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效果通常比支架介入(PCI)更好,但前提是早发现。 “我爸急救的时候,我还想着忙完带他复查,哪想到自己才是‘定时炸弹’。” 男人拿着报告的手都在抖。 后来医生才说,要是没注意到那抹唇色,他可能等不到主动就医就出事,冠心病里有近 30% 是 “沉默型”,NCBI 的研究提到,这类患者没有典型胸痛,却可能因血管突然闭塞猝死,尤其有家族史、高血压、吸烟史的人,风险翻倍。 西安这起急诊事件,恰是家庭陪护、医生观察与偶然机会共同影响生命结果的典型: 儿子守在患心梗大出血的八旬父亲床前,本是寻常陪护,却因医生在处理紧急病情时,没放过他嘴唇发紫(医学称发绀,提示血氧下降或循环异常)的细微体征,顺藤摸瓜查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 ,这一致命隐患的发现,少了任何一环都可能错过。 这个病例里藏着三个关键知识点,普通人一定要记牢: 第一,紫绀不是 “熬夜脸”,嘴唇、指甲盖发暗,尤其是活动后加重,必须查血氧和心电图。 第二,三支病变不是 “小问题”,冠状动脉三支都堵,相当于心脏供血的 “三条主干道” 全不畅,哪怕平时没感觉,也得找心内科做冠脉 CTA 评估。 第三,陪护病人时别忽略自己, 医院急诊室的医生见过太多 “陪诊的比病人先倒下” 的情况,疲劳会放大潜在疾病的信号。 不管是陪诊还是日常,只要出现这几个 “红色信号”,立刻去急诊: 胸痛超过 5 分钟不缓解、突然晕厥、嘴唇或指甲发紫、爬两层楼就气短到喘。 尤其是有心血管家族史的人,每年除了常规体检,最好加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和血脂四项,把斑块和血脂异常这些 “隐患” 揪出来。 最后,那个男人在一周后做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人也在调整治疗方案后脱离了危险。 但医生反复强调:“这次是运气好,不能指望每次都靠医生‘顺手发现。” 健康从来不是 “等问题出现”,而是主动盯着身体的 “小异常”。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掌闻视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