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在东盟峰会上可算栽了个小跟头——马来西亚总理为表亲近,在公开演讲里抛了句“我和特朗普总统有共同点:我都坐过牢,他也差点进去”。这话一出口,镜头扫过特朗普,他嘴角抽了抽,手指无意识摩挲讲台边——明眼人都瞧出,这位前总统的脸色比议程表还难看。 外交场里套近乎不稀奇,可拿“蹲局子”当共同点,这尺度拿捏得实在微妙。我在2024年吉隆坡参加东盟经贸论坛时见过类似场景:印尼总统佐科提到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相似”,说的是两人都爱晨跑;泰国总理赛塔夸越南总理范明政,用的是“我们都坚持早餐吃河粉”。您说这马来西亚总理图啥?是想学西方政客那套“坦诚拉近距离”?可人家西方政客自黑顶多提“年轻时叛逆”,哪敢碰司法记录这种敏感话题? 外交修辞最讲究分寸感。就像老广喝早茶,递虾饺要说“趁热食,鲜甜得很”,绝不会说“这虾饺煮破相了,和你上次摔的碗似的”。马来西亚总理或许觉得自己够坦荡——毕竟前总理安瓦尔确实蹲过监狱,他本人也因贪腐案入狱过。可问题是,特朗普的“差点坐牢”带着未结的争议:任内“通俄门”调查、“文件门”起诉,桩桩件件都悬而未决。这时候提“差点进去”,像不像在人家伤疤上撒盐? 有人可能说,政治人物脸皮厚,这点调侃算啥?可您看现场反应:特朗普团队随行人员集体低头记笔记,东盟其他领导人要么看稿要么看天花板——这氛围,比新加坡的雨季还压抑。外交不是街头唠嗑,玩笑开岔了,轻则落个“没分寸”的评价,重则影响两国后续合作。就像去年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见拜登,特意提“我们都爱高尔夫”,两人笑着握了三分钟手,第二天就签了农产品出口协议。您说这是巧合吗? 更扎心的是,特朗普最在意的就是“受害者叙事”。他从政以来,总把自己包装成“被政治迫害的局外人”。马来西亚总理这话,等于直接往他最敏感的情绪按钮上戳。您猜他离场时怎么做的?没像往常那样挥拳喊口号,而是快步走进休息室,门“砰”地关上了——这哪是套近乎,简直是社交场域的精准误伤。 外交场合的每句话都是精心设计的棋子,走错一步,满盘皆输。马来西亚总理或许出于善意,却忘了:和特朗普这样的“情绪型政客”打交道,与其聊过去的坎坷,不如聊聊未来的合作——毕竟,谁会拒绝一个能带来投资的新项目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聊特朗普 特朗普征加关税 川普特朗普 特朗普雷人言论 特朗普争议发言 特朗普碰壁 日本特朗普
